第(1/3)页 在这一刻,画面显得非常诡异。 卡车旁边,一群人以各种各样的姿势站着,眼睛却是看着远处的那些残垣断壁。 手上却是没有任何动作。 而人群中的贺清阳,从始至终他的眼睛都盯着屏幕,修长的手指,却是一刻不停地在屏幕上划拉。 而在他们和残垣断壁之间,是几十台飞舞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贴着地面,以不同的阵型扑向远处的残垣断壁。 从卡车停放的位置到残垣断壁之间,距离并不算很远,只有大约三四百米的距离。 在那一阵嗡嗡声远去过后,爆炸声就从远处传来。 那声音滚滚而来,如同暴雨天最凶狠的暴雷,等到声音传到耳朵里,贺清阳已经抬起了眼睛。 无人机刚刚传回的画面,已经明确告诉他,这些小无人机已经进化到了新的阶段。 前段时间,和林语聊过之后,贺清阳就和参谋部的人一起,找过一些科幻作者,也拿着真实的无人机,进行过讨论。 在那场讨论中,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当芯片处理能力达到一定的级别时,无人化,会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智能化! 更好的芯片,可以帮助这些智能设备处理更多的数据。 到了那时,雷达的小型化,也会步入一个新阶段。 无人机,或者未来的智能化设备,是雷达小型化的第一个受益者。 更好的芯片,就意味着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接收,储存,执行更多的命令。 而小型化的雷达,可以帮助这些智能化设备获得避障的功能。 当数据训练足够多时,无人机就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避开这些障碍物。 到那时,无人设备,或者智能化设备的可怕之处才会真正体现。 那个时候的无人设备,就会像苏轼口中的左牵黄右擒苍一样,成为人身边最顺手的工具。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指令,这些无人设备就会按照指令去自主攻击,自主行动。 可以极大地避免人员伤亡,也可以极大地给敌人造成压力。 毕竟,在战争中拼死拼活,好不容易牺牲自己,才拼掉一个机器狗,或者无人机,而这样的东西,对面还有很多,多到无法想象。 在这种前提下,是个人都会绝望。 但这一切只是他们的讨论。 他们的讨论是针对未来的发展,可眼下的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需要基于各种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循序渐进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不可能呈现跨越式发展。 在那一次讨论中,他们普遍认为想要让无人设备达到讨论的级别,至少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才多久…… 莱茵钢铁的人就已经把这玩意儿弄出来了,而且用起来还非常成熟。 再回头看看这一卡车标准化生产的无人机。 这很明显已经是成熟的技术,成熟到不能再成熟的技术! 他忍不住用手按住自己眉心。 怎么这些东西一沾上自己那个学生,感觉就变得非常不值钱呢? 他在按眉心,旁边几个和他一起从参谋部过来的人,看到这无人机的状态,却是一个个瞪大眼睛。 好半晌,其中一个才呆愣愣的回头,小心向贺清阳求证道:“贺总,这就是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无人设备的最终形态吗?” “还不是!”贺清阳摇头,但很快又补充道: “是我们讨论的雏形。” “这些无人机刚才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条路的正确,那我们接下来只需要勇敢的走下去就行。” 说出自己的结论,他又回转身看向邵晓峰: “小邵,把这辆车上所有的无人机全部卸下来,然后,组成编队,把那边的房子炸掉。” 新的指令,让邵晓峰很是懵逼,他扭头看向远处,在刚才的那一波爆炸中,那远处的残垣断壁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堆土包。 还要炸? 没必要吧? 他用眼神向贺清阳传递消息,但贺清阳并没有接他的茬,只是抬眼看一下远处,示意他赶紧动手。 眼见自己无法说动大佬,邵晓峰只能动手,让武器实验组的人动作快一点,将卡车上的无人机搬下车,装电池,装炸药。 两个小时过后,荒芜的戈壁滩上,已经摆满了无人机。 等到邵晓峰等人退开,贺清阳用手一指无人机,对参谋部的几个人说道: “先开机10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