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一抄到底-《雅骚》


    第(2/3)页

    一边说着,一边举着牌子绕棚一周,然后将题牌插在考棚正前方的木台边,这胥吏坐在高高木台上俯视众考生,还有一个衙役在考棚那一端监考,见考棚交头接耳、盈盈沸沸,胥吏喝道:“各安本座,不得喧哗,再看到交头接耳说话者,叉出考棚,发现夹带抄袭者,戴枷示众。”

    考棚渐渐静下来,然后便是展开卷纸的“沙沙”声、咳嗽声、鞋子磨地声、叹气咂嘴声,难有真正的静。

    张原倒了一点水在红丝砚上,捏着牛舌墨慢慢地磨,一边思索“国有道不”这道小题,此题出于《中庸》,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这是截上题,是县试常用的小题出题法,想了大约半刻时,一砚墨已经磨得胶浓,张原没有动笔,继续想另一道题“如有用我”这题出于《论语》,全句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也是截上题这两题不算难,张原心中笃定,也不忙作文,方才思考了一刻时,两篇八股题的破题、承题都想好了,他的长处就是善于打腹稿,这与下盲棋是一个道理,心里有一张纸,心意一动,墨字满纸冷眼看考棚内其他考生,煞是有趣:有那连题目出处都不知道的,抓耳挠腮,不停咽唾沫:有那伸长脖颈想偷看邻座的,邻座却横着肘护着卷纸不让他看,当然不让看了,不然抄得一模一样,县尊大人读书定要追查的:绝大多数考生都在起草稿,边想边写,张原发现有不少连座的考生互相打眼色,将草稿纸暗中传递,木台上坐着的胥吏也不怎么管,可当你以为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时,他却突然跳下木台,揪出一个考生,扯着那考生的青衿,那青衿里侧密密麻麻写着淡紫字迹后面的衙役也过来帮忙揪扯,说道:“这是用药汁写的,用壁泥一渗,先前搜检时看不出来,现在用手一搓,泥粉脱落,字迹就显现了。”

    胥吏道:“只听说乡试时有这作弊的法子,没想到小小的县试也有,走,见县尊去。又着那哭哭啼啼的儒童出考棚去了。

    杀一儆百,众考生都栗栗危惧,各自收敛,考棚为之一肃。

    又过了一个时辰,张原依旧不答题,将几块sumi饼吃光,然后双肘支桌,双拳抵额,闭目养神,两篇八股已在心里,只等“飕飕飕”动笔刷到纸上。

    近午时,侯之翰巡场踱到二堂东号这边,看到了张原,别有考生都在一边思索一边作文,张原支着脑袋象是睡着了,看张原面前的卷纸和草稿纸,一个字也没有…

    侯之翰眉头微皱,心想:“怎么回事,这两道小题把他难住了?”

    轻轻敲了一下桌子,提醒道:“赶紧答题。”

    张原“啊”的一声坐端正,向侯县令一躬身,提起笔在卷纸上就写,竟不起草稿,侯县令就站在边上看他写,张原现在的一笔小楷已大有长进,虽算不得好,但中规中矩,看着不会觉得碍眼了,先作的是“国有道不”这题,只见张原写道:“达观其所守,而君子之大勇见矣。盖达则所守易变也,而能不变焉,非大勇则孰与于斯。且和不流,中不倚,固可以言强矣,然未于其所遇观之故之也……故曰强哉矫,信乎非天下之至强弗能也。”

    张原下笔如风,看着那羊毫笔尖在卷纸方格上腾挪跳动,很快一篇近四百字的四书小题八股文就写好了,紧接着就作下一篇“如有用我”破题道:“圣人广贤者之见,示以用世之大权焉。盖东周可为,用则实有其事矣。此夫子无可无不可,非子路所能知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