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法国家的首领多自称埃米尔,并与北方的基督教王国建立了外交联系。当时统治葡萄牙一带的泰法是巴达霍斯(英语:Taifa of Badajoz),由阿拔斯王朝统治;期间的1022年,在里斯本曾建立起短命的泰法(英语:Taifa of Lisbon)政权。南部部分地区后归阿巴德王朝的塞维利亚泰法(英语:Taifa of Seville)统治。
1128年6月24日,吉马良斯近郊爆发圣马梅德战役(英语:Battle of São Mamede),此役中,葡萄牙伯爵、亨利之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击败其母特蕾莎及情夫费尔南·佩雷斯·德特拉瓦(英语:Fernando Pérez de Traba),得到葡萄牙郡政权。随后,阿方索·恩里克斯将矛头对准南方的摩尔人,于1139年7月25日奥里基战役大胜,随即阿方索·恩里克斯在军队的支持下宣布为葡萄牙国王,即阿方索一世,葡萄牙王国就此成立。阿方索的国王地位在1143年得到了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的承认,在1179年得到了教宗历山三世的承认。
1500年,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到达加拿大,建立了波图加尔港(英语:Portugal Cove-St. Philip's)、纽芬兰和拉布拉多两个殖民点,为葡萄牙在美洲的众多殖民活动(英语:Portuguese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之一。卡布拉尔亦于1500年发现了巴西,并宣称葡萄牙对此地拥有主权。
1510年,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霍尔木兹海峡一带的马斯喀特和忽里模子,以及今属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由此,葡萄牙建立了遍布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殖民帝国,并垄断了两大地域的商业活动。此外,葡萄牙水手亦在台湾岛、日本、帝汶和摩鹿加群岛留下了足迹。虽然荷兰人被广泛视为澳大利亚大陆的发现者,但亦有证据表明(英语:Theory of the Portuguese discovery of Australia),葡萄牙人在1521年便到达了澳大利亚。
1529年,西葡间又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了两国在亚洲的势力分界线。
随着其他欧洲国家继取得海上霸权后,葡萄牙于欧洲的地位有所下降。
哈布斯堡王朝(1580-1640)与伊比利亚联盟
1578年,国王塞巴斯蒂昂在摩洛哥的三王战役中阵亡,叔公红衣主教恩里克一世被迫还俗即位,但亦于1580年逝世,造成王位继承危机(英语:Portuguese succession crisis of 1580)。随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费利佩二世宣称他作为曼努埃尔一世的外孙,拥有葡萄牙的继承权、并成功继承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主,建立伊比利亚联盟。同西班牙的联合使葡萄牙卷入八十年战争,并与英国交恶。葡萄牙在波斯湾的殖民地忽里模子被英国占领;1595年至1663年,又与荷兰共和国交战(英语:Dutch–Portuguese War),丧失了在巴西、非洲、印度和远东的部分商业利益,且失去了印度洋贸易的垄断优势。
大地震之后,德卡瓦略-梅洛获得更大实权,成为一名强势而进步的独裁者。反对他的势力亦越发壮大,其与贵族的争端亦愈加频繁。1758年若泽一世在一次刺杀中生还,随之而来的快速审判将涉案的塔沃拉家族和阿韦罗公爵(英语:Duke of Aveiro)处死。葡国耶稣会被驱逐出境,财产亦为国家所没收。德卡瓦略-梅洛起诉了所有疑似涉案者,妇人及儿童亦未能幸免。德卡瓦略-梅洛亦得以排除异己。1759年,若泽一世封德卡瓦略-梅洛为奥埃拉什伯爵。
1820年,波尔图爆发“自由革命(英语:Liberal Revolution of 1820)”,并迅速蔓延至全国。革命者要求废除旧君主专制,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1821年,王室应议会回国,若昂六世之子佩德罗留任巴西摄政王。1822年,议会批准实施新宪法。新宪法及君主立宪制度仅实施不满一年,便为米格尔王子所发动的军事政变所终止,君主专制制度随之恢复。1820年的自由革命尽管最终未能达到目的,但在葡国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影响了19世纪的葡萄牙的社会面貌。
巴西独立
同期,巴西亦发生动乱。1821年,葡议会决定取消巴西的王国地位,复归里斯本管辖,招致巴西进步人士及摄政王佩德罗不满。随后,葡国驻军与巴西民兵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1822年1月,议会勒令佩德罗回国,佩氏回绝。8月,葡国议会决定撤销佩德罗的摄政王职务,并出动大军进占巴西。9月,佩德罗宣布独立、改称巴西皇帝,建立了独立的巴西帝国,随后爆发巴西独立战争(英语:War of Independence of Brazil)。葡军无力平息巴西的独立浪潮,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王位继承危机
1826年,若昂六世驾崩,而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是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而觊觎王位的米格尔王子拒不承认——这再次造成了葡萄牙的王位继承危机。佩德罗起初宣布继承葡萄牙王位,但遭到葡萄牙人和巴西人双方的反对,放弃继承权,改立其七岁的女儿玛丽亚为葡国女王,姐姐伊莎贝尔·玛丽亚(英语:Infanta Isabel Maria of Portugal)担任摄政。同年,佩德罗颁布“宪章(英语:Charter of 1826)”,以重建君主立宪制度。米格尔王子自立为王、并领导专制派武装同佩德罗的宪政派对抗,内战(英语:Portuguese Civil War)爆发。1834年米格尔被击败,流亡至奥地利;佩德罗亦与是年离世。玛丽亚重新成为葡萄牙女王,称玛丽亚二世。
革命(1836)
然而佩德罗宪章的施行并不持久,1836年9月,里斯本爆发革命,革命者推翻了宪章派(Cartistas)政权,宣布改行1822年宪法。他们被称为“九月党人”(Setembristas)。九月党人上任后,宣布废除奴隶制。1837年,宪章派军人发动了失败的军事政变;尽管九月党人保住政权,但内乱随之而生,走向覆亡,1842年被安东尼奥·卡布拉尔(英语:António Bernardo da Costa Cabral, 1st Marquis of Tomar)推翻,又恢复1826年宪章。卡布拉尔是偏激进的改革者,造成基层农民、特别是妇女的反对。1846年,爆发反卡布拉尔的玛丽亚·达丰特革命(英语:Revolution of Maria da Fonte),革命者得到了九月党和米格尔派的支持,又将卡布拉尔政府推翻。随后女王委任军人萨尔达尼亚公爵(英语:João Carlos de Saldanha Oliveira e Daun, 1st Duke of Saldanha)维持局面。此后政权又几度更迭,1851年,萨尔达尼亚公爵通过政变夺得政权,建立了“复兴党”(Partido Regenerador)的统治。复兴党人修订宪章为新宪法,并重建了选举制度。葡萄牙政坛的主要表征改为了复兴党人和进步党人(Partido Progressista,九月党改组而来)的长时间争斗,但不安局面已经结束。
参与瓜分非洲前,葡国在非洲的旧殖民地包括罗安达、本吉拉、比绍、洛伦索-马克斯(今马普托)、安博因港和莫桑比克岛。1884年柏林西非会议划定了葡属非洲殖民地的边界线。此后,葡萄牙人在非洲建立或重建了新里斯本(今万博)、萨达班代拉(今卢班戈)、席尔瓦港(今奎托)、马兰热、太特、容凯鲁(今古鲁埃)、佩里(今希莫尤)和卡布拉尔(今利欣加)等;贝拉、木萨米迪什(今纳米贝)、洛比托、若昂贝洛(今赛赛)、纳卡拉和阿梅利亚港(今彭巴)亦是此时期建立的海岸城市。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葡国又出资搭建本格拉铁路和贝拉铁路(英语:Beira Railroad Corporation),以连接沿海与内陆地区。19世纪末葡萄牙提出粉红地图计划,声称自身对葡属西非(今安哥拉)和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之间的土地拥有主权。这个计划与英国人的开罗-开普敦铁路计划相冲突,葡国的殖民活动最终导致1890年的英国最后通牒(英语:1890 British Ultimatum),最终葡萄牙人向英国妥协。在亚洲,葡萄牙于1887年与大清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经营数世纪的澳门正式划为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