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东征时,占领埃及,埃及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是在马其顿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沿用此前的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机构,定都亚历山大。这座城市试图展现统治者的权力,并以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为核心,成为了世界文化和学术的中心。

    托勒密王国建立者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5年自立为国王并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兵败自杀为止,历经275年。

    托勒密王朝虽然是以希腊人为统治阶级,但是却没有扼杀埃及自身文化传统,甚至修建了不少埃及神庙,最著名的就是菲莱岛上的伊西斯神庙,在这个时期埃及与希腊的文化开始全面融合, 甚至包括宗教信仰,很多神灵开始共有神性,比如阿蒙神等同于宙斯,荷鲁斯等同于阿波罗,托特等同于赫尔墨斯等等。 同时大量古希腊学者来到埃及,对埃及的历史、神话、技术等进行研究和记录,如今我们看到的古埃及著作,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经由希腊人记录与撰写的。

    亚历山大港是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是希腊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贸易枢纽。托勒密王朝被世界史学界公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诸位君主也被史学界公认为是法老。

    近代时期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1517年,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埃及被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1981年,萨达特遭刺杀身亡,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继任总统。1982年取回西奈半岛的主权。

    穆巴拉克时代

    1981年10月14日,沙达特总统于纪念赎罪日战争八周年的阅兵大典遭同情伊斯兰份子的士兵枪杀,旁边的副总统穆巴拉克侥幸躲过一劫,八天后在军队拥戴下继任总统,从此埃及实行独裁统治,一直处在戒严和紧急状态直到埃及革命迫使穆巴拉克下台,军方接管政权之后才解除。

    自2011年1月24日开始,埃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埃及革命,人民普遍对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现行制度及生活表示不满,遂渐开始示威游行,要求穆巴拉克总统下台并对埃及现行不民主的政治体系制度进行改革;期间穆巴拉克总统表示将不退任总统一职,但不参加2011年9月总统选举竞选六连任,由于总统坚持留任并不为人民接受以及期间发生枪战人民遭枪杀,导致示威游行范围自解放广场扩大到埃及多个省份并进行抗议、示威及静坐。

    2011年2月11日,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辞职,政权由军方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穆巴拉克及其近亲已搭直升机飞到距离首都开罗400千米,位于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军方掌握国家过渡政权。

    2011年11月21日,根据外电报导,执政军方最高委员会因政权移交速度慢,不满的民众再度走上街头,要求军方将政权移交给文人政府。冲突中有多名民众死亡及受伤,新冲突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军方面临强大压力。11月24日,军方出乎预料的表达歉意,表示军方不会恋栈权位,之后的国会大选及总统选举都会如期举行。军方表示现在交出政权“违背”民众的托付,另一方面示威民众则表示,若军方不立刻下台,他们决不会离开解放广场。目前冲突虽暂时平息,但随时有可能再度发生抗争行动。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了人民议会的选举工作,结果伊斯兰自由与正义danglingdao的埃及民主联盟获得498席中的235席,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派,极端保守的Al-Nour Party获得107席为第二大党,获得38席的New Wafd Party是第三大党。伊斯兰政党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位。

    2012年6月14日,埃及最高宪法法院裁定人民议会选举依据的选举法违宪,因此下令解散新国会。6月17日,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公布了修正后的《宪法宣言》,此次修改共涉及8个条款,修正案限制了总统职权。

    后阿拉伯之春时代

    2012年6月24日,埃及最高总统选举委员会公布,穆斯lin兄弟会下属自由与正义党zhuxi穆罕默德·穆尔西击败前总理艾哈迈德·沙菲克,赢得穆巴拉克下台后的首次埃及民主总统大选。8月2日,总理希沙姆·甘迪勒组建的新内阁正式上任。8月12日,总统穆尔西对军队高层做出重大人事调整,国防部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和军队总参谋长萨米·阿南分别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与西德基·苏卜希继任;同时宣布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于6月17日通过的限制总统权力的宪法修正案无效,公布的新宪法声明从当天起生效;这项决定得到了军队的支持,此举被认为是民选政府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一步,军官将逐渐退出埃及权力的核心,文官执政将成为埃及改革的方向。

    2013年总统穆尔西发动修宪,以使埃及转型为文官政府,威胁了军方的既得利益。2013年埃及爆发多轮示威,要求穆尔西下台。7月3日,穆尔西遭到以国防部长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为首的军方罢黜和软禁,由阿德里·曼苏尔担任临时总统,军方宣称将会提早举行国会和总统选举,并修改宪法,目的是让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成为总统。此后穆兄会的支持者一直坚持示威抗议活动以声援穆尔西,抗议者与军队发生的冲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埃及社会和局势正面临严重的挑战。8月14日,埃及安全部队在开罗两处穆尔西支持者的营地展开清场行动,据报道行动已造成525人死亡和3717人受伤。穆兄会支持者的持续示威抗议和严重流血冲突事件,埃及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局面。

    2014年6月,塞西正式当选总统。2015年,举办新的议会选举,塞西及军方的支持者当选议员,控制国会。

    地理环境:

    位置

    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没有大山,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

    埃及面积为100.145万平方公里 ,疆域横跨亚、非两洲,当中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位置: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在海路上,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亦连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

    埃及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埃及行政区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全境有95%为沙漠。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全国干燥少雨,气候干热。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青尼罗河发源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全境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 。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埃及97%的水源来自尼罗河。埃及与苏丹分别于1929年、1959年签订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协议,规定尼罗河每年大约840亿立方米水量中,埃及使用555亿立方米,苏丹使用185亿立方米,剩下100亿立方米计作蒸发流失。埃及人均用水量不足600立方米,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用水标准(1000立方米),属于“缺水国家”。为弥补供水不足,埃及加大对农业用水的再利用(达130亿立方米),并加大对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利用(达65亿立方米)。灌溉用水占埃及用水量的90%。

    油气资源

    截至2019年末,埃及石油储量为32亿桶(4亿吨),居非洲第六位,占全球总量的0.2%;天然气储量2.1万亿立方米,居非洲第三位,占全球总量的1.1%。天然气主要储量分布为:西部沙漠地区占40%左右;地中海地区占25%左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占15%左右;其他产区包括苏伊士湾、东部沙漠、西奈及上埃及地区。埃平均原油日产量达71.15万桶,天然气日产量达1.68亿立方米,国内消耗的天然气数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2015年,埃及近海海域发现迄今地中海范围内最大天然气田,潜在天然气蕴藏量为8500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19年末,埃及已探明磷酸盐储量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资源。

    行政区划

    2008年4月,埃及有两个新省成立,分别是十月六日省及赫勒万省。

    2009年12月,卢克索省成立,省的数目增至29个。

    2011年4月,十月六日省及赫勒万省分别被并入吉萨省及开罗省,省的数目减至27个。

    主要城市

    首都开罗(Cairo),面积约3085平方公里,人口约2280万(2017年)。夏季平均气温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

    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千米处,北距地中海200千米,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开罗省、吉萨省、盖勒尤比省共同组成的大开罗区,人口超过2500万,是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世界第十六大都会区。古埃及人称开罗为“城市之母”,阿拉伯人把开罗称作“卡海勒”,意为征服者或胜利者。

    亚历山大港位于尼罗河口以西,距首都开罗约200多千米,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埃及和东地中海地区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建立此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亚历山大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是埃及的夏都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地中海新娘”。亚历山大是古代和中世纪名城,地中海沿岸政治、经济、文化和东西方贸易的中心,是埃及的航运和外向型工业中心之一。

    塞得港是埃及主要港口城市之一,地处非洲和亚洲、地中海和红海的交接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1859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而修建,以当时派驻的总督塞得帕夏的名字命名。

    沙姆沙伊赫:位于西奈半岛南端,历史上长期无人居住,1967年至1982年被以色列占领,1982年根据戴维营协议归还埃及。沙姆沙伊赫是著名的热带海滨度假胜地,每年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度假。近年来,在沙姆沙伊赫举行多次重要的和平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0—2001年和平之城奖”颁发给沙姆沙伊赫,以表彰这座城市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国家象征:

    国名

    中文里的“埃及”一词,音译自古希腊语对古埃及的称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拉丁文作Aegyptus,法文作Égypte,英文作Egypt,而这又是古希腊人对古埃及早期首都孟菲斯(Hekaptah)的错误读法,其本意在古埃及语里为“卜塔神灵之家”,本指孟菲斯的一座卜塔神神庙,后成了孟菲斯的别称。在阿拉伯文里则称作“米斯尔”(مِصر Miṣr,埃及阿拉伯语作مَصر Maṣr),这是来自亚拉姆文的借词,意为“辽阔之国”。《诸蕃志》译作蜜徐篱,《瀛涯胜览》译作米息,《回回馆译语》中称密思儿。

    古埃及人一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凯美特”或“凯米”(Kemet[kuːmat];意为“黑土之国”),与之相关的现代科普特语称为Ⲭⲏⲙⲓ(Khēmi)。

    国旗

    埃及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

    埃及国徽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国花

    埃及的国花是蓝莲花,学名睡莲。蓝莲花原产于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和东非地区,并且还是埃及的国花。古希腊人在征服古埃及之后,因为蓝莲花美丽、神圣、灵性以及药用特性,将其带到了世界各地。蓝莲花在埃及的寓意有爱情,智慧和生命。

    人口民族

    埃及是中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是非洲第三人口大国,2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50%。主要民族是东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总人口的99%,努比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后裔和法国人后裔占1%。

    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

    据埃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8月底,埃及人口已经达到9100万人。除移居在国外的数百万人,生活在埃及这块古老土地的人口高达8300多万,在西亚北非地区高居首位,据埃及政府估计,在2025年前,这一数字将突破一亿。

    近几年,埃及人口呈爆炸性增长。2006年埃及总人口还只有7650万,在此后不到6年时间里猛增18%以上,净增约1450万人。此外,埃及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埃及国土只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来说本来就不算大,而且大约95%的国土面积为无法居住的荒漠,能够居住的国土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此外,首都大开罗地区一地的人口就高达近2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人口剧增带来严重的贫困问题。据埃及政府的数据显示,2010/2011财政年度里,埃及的贫困率为25.2%,比2008/2009财年的21.6%上升了3.6个百分点。农村的贫困率更高达51.4%。而按照联合国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标准计算,埃及的贫困人口比例则高达40%。大约有1500万人栖身于贫民窟或棚户区内。

    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长期以来埃及政府实施食品和能源补贴政策,即政府以正常价格采购食品和能源,以极低价格向居民提供。2012年度,埃及政府用于能源和食品两项补贴的开支至少占财政总开支的28%,成为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增长、找出适合埃及的经济发展道路、减少贫困,是埃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治体制

    政体

    埃及的政体为共和制。根据宪法规定,埃及内阁是埃及最高执行及管理机构,人民议会是埃及最高立法机关,议会为两院制,总统为guojiayuanshou。

    议会

    2019年4月修宪将埃及议会由一院制改为两院制。众议院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财政权,政府对众议院负责,受其监督;任期5年,设不少于450个席位。新设的参议院为资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就立法、结约、外交政策等重大事项向众议院和总统提出建议;任期5年,设300个席位。

    政府

    根据宪法规定,埃及内阁是埃及最高执行及管理机构,由总理和部长组成,现任总理为穆斯塔法·马德布利。负责经济的部门主要有财政部、贸工部、国际合作部、投资与自由区管理总局、通讯与信息技术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部、石油矿产部、交通部和旅游文物部等。主要成员有外交部长舒克里、国防部长扎齐,内政部长陶菲克等。

    宪法

    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了宪法;宪法规定:总统是guojiayuanshou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1980年5月22日经公民投票修改宪法,规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上”;“总统可多次连选连任”,并增加了“建立协商会议”的条款。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议长、副议长每年选举1次。2011年2月11日,时任穆巴拉克辞去总统职务,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随即宣布废止宪法。2012年3月,埃及人民议会和协商会议选举出100人组成的制宪委员会,并经埃及行政法院裁决无效后于6月重组。2012年12月,经两阶段全民公投,制宪委员会制定的新宪法以63.8%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新宪法明确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套权力系统,限定总统任期四年,最多可连任一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