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以色列国-《史册》


    第(2/3)页

    以色列的军队由一支统一的以色列国防军(IDF)组成,在历史上还没有其他的军事部门独立出现过,海军和空军都是由陆军管辖。也有其他一些准军事的部门负责不同层面的以色列国家安全(例如边界警察和内部安全局)。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是在英国管辖时期组织的地下军队(Haganah)。

    以色列国防军是中东地区国防预算最高的军队之一,并且也被列为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的军队之一,在建国半个世纪以来参与了五场主要的大型战争和其他无数的小型冲突。在人员上,以色列国防军的主要优势是其人员训练的精良品质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员的数量多寡。以色列国防军也大量依赖于高科技的武器系统,以色列国内也有一些专门替国防军生产和开发武器科技的机构或企业,其他的则进口自国外(大多来自美国)。

    大多数以色列人(无论男女)都在18岁时被征召从军。有些移民也会自愿的加入以色列国防军。不过阿拉伯裔的公民则是例外,大多数阿拉伯公民都没有被征召,以避免在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开战时可能爆发的利益冲突。其他不需当兵的还包括残障人士、已婚妇女、或者出于宗教原因者。男性的义务役是三年、女性则是两年。以色列国防军里也有贝都因人等少数族群参与。自从1956年来,德鲁兹族群也和犹太人一样被以色列国防军征召从军。在宗教机构就学的人可以获得延缓征召。多数犹太正教人士会不停地延迟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龄,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虽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征兵范围内,他们也可以自愿从军。同样的政策也套用在贝都因人和许多非犹太裔的公民上。

    服过义务兵役后,以色列男子转入国防军预备役部队,每年从事几个星期的服务,直到40岁为止。

    核武能力

    以色列是除了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法国五大国之外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许多人推测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还有预估认为以色列的军火库可能储藏了高达40枚的核武器。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内盖夫核能研究中心负责此领域的研究,并且有能力生产被归类为核武器的材料。这座研究中心从来没有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宣称他们相信以色列“是个拥有核子武器的国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对此不置可否。由于以色列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国,虽然以色列核子武器军火库的详细数量一直有待争议,一般相信以色列拥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装置。

    有关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资料比详细的核武器研究计划资料还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研发中程弹道导弹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名为“耶利哥”(Jericho)的弹道导弹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开始部署,目前已有三个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导弹从1980年代中旬开始服役,预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导弹则预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其他的估计则认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达7,800公里。

    除了弹道导弹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级(Dolphinclass)传统动力潜舰,一般广泛推测海豚级潜舰搭载有以色列自制的中程巡航导弹(射程可达1450公里),有能力携带核子弹头。

    交通

    公路

    以色列全国有40多条高速公路,公路网四通八达,有多条国家级公路、城际公路、地区公路和其他公路。2020年以色列公路网全长18096千米,其中449千米是高速公路。

    以色列公路状况较好,有英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三种语言的交通标识。公路网四通八达,包括多条国家级公路、城际公路、地区公路和其他公路。以色列私家车人均保有量较高。以色列车速较快,在以驾车应注意避让。

    按以色列法律规定,以色列实行“左舵右行”,司机及所有乘客在行驶期间都应系安全带,严禁边开车边打电话,严禁酒后驾车,酒精检测浓度不能超过0.05%,高速限速90~110公里/小时。根据法律规定,在11月至4月期间在城中及城际公路驾车时应打开行车灯。9岁及以下儿童需乘坐儿童座椅,14岁以下儿童不能坐在副驾位置。

    铁路

    以色列铁路归国家所有,全长共约1000公里。共有8条线,可达主要城市。以色列境内铁路北起海滨城市纳哈里亚(Nahariya),南至内盖夫沙漠城市迪莫纳(Dimona),连通了以色列境内的主要城市。以色列政府将发展先进的铁路系统作为其首要任务之一,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之间的高速铁路于2018年底开通,两座城市之间的车程约30分钟。

    空运

    以色列境内有3个国际机场,最主要的机场是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距耶路撒冷40千米,距特拉维夫20千米。2017年,以色列航空客运量706.5万人次,货运量912.9百万吨/千米。

    国际机场:本·古里安机场(英文名:Ben Gurion International Airport;代码: TLV)。始建于1936年,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东20公里,是以色列最大的国际机场。年接待国际旅客约2080万人次,国际航班每年起降10万多架次。机场问询柜台设在主大厅和出港厅,提供英语航班信息服务。当日地面情况可通过候机楼及机场问询柜台得到信息。

    国际机场还有:埃拉特市拉蒙(Ramon)机场(可飞往埃及等几个周边国家)、海法市(Haifa)机场(可飞往土耳其),均为小型飞机。

    国内机场:以色列有10余个小型国内机场,分别位于阿拉德、海法、贝尔谢巴、赫兹利亚等城镇,每天有少量航班往返国内各市。由于以色列国土面积较小,乘大巴、火车等陆路交通当天即可达到,也可避免转乘飞机带来的麻烦。

    水运

    以色列主要有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3个海港。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在2019年达291.7万国际标准箱,相较于2018的294.6万国际标准箱有所下降。

    社会事业

    教育

    以色列有着中东地区以及西亚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与日本并列为整个亚洲平均受教育年数最高的国家,而在全世界上则排名22名。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以色列也有中东地区最高的识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1~6年级)、初级中学(7~9年级)、接着是高级中学(10~12年级),义务教育则是从1年级至11年级。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协助准备以色列大学的入学考试(תעודתבגרות)。大学入学考试是由数个题材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来语、英语、数学、圣经教育、公民学、以及文学),有一些则是选考的(如化学、音乐、法语)。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级以色列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许可:希伯来语学生有57.4%、而阿拉伯语学生有50.7%。

    以色列有八所大学、以及数十所学院。依据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调查,中东地区最好的10所大学里,有7所位于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学。不过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经将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学与欧洲大学并列计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东地区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统计里排名前200的大学,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有大学名列SJTU前100名大学排名的国家(希伯来大学第60名)。另外,在所有中东和西亚国家中,以色列也拥有最多的耶鲁大学校友。

    科技

    1990年代前后,以色列接纳一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其中大多是教育程度甚高、充满创投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在这波科技和人才充电带动之下,加上2004年以后一系列市场改革,以色列经济一日千里。

    今天,全球顶尖企业,包括英特尔、IBM、微软、惠普、雅虎、Google、升阳微系统,在以色列都有研发中心。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企业数目仅次于美国,超过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学名药厂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业、全球网路保全产品巨擘CheckPoint软体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国防承包商Elbit系统。

    以色列赶上全球绿色潮流,逐渐集中力量,要在干净科技领域开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资40亿美元买下以色列金属大厂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笔美国境外投资。2007年,外资为以色列经济挹注逾一百亿美元。

    受美国经济走软影响,以色列在亚洲和东欧科技市场加强努力,2008年经济成长率预估3.2%。以国央行表示,政府如果进一步提升劳动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长率至少可保4%。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重大。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

    总计有十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获得诺贝尔奖。包括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学家阿龙·切哈诺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晶体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材料学家丹·舍特曼;共同获得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家梅纳赫姆·贝京,共同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家伊扎克·拉宾和希蒙·佩雷斯;共同获得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共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以美双重国籍经济学家罗伯特·约翰·奥曼。

    在研究和开发(R&D)花费指数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国家,在科技准备(产业界在R&D上的花费、科研社群的创造力、个人电脑和网络覆盖率)上则是第八,在科技创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总额上是第十六。

    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业较发达,发行的报刊杂志总数约为1188种,其中36种日报,17种为希伯来文,其余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报刊有:《国土报》(HA'ARETZ),创刊于1918年,希伯来文日报;《晚报》(MA'ARIV),创刊于1948年,希伯来文日报;《新消息报》(YEDIOTHAHRONOTH),创刊于1939年,希伯来文日报;《耶路撒冷邮报》(THEJERUSALEMPOST),创刊于1932年,英文日报。

    通讯社:犹太通讯社(JTA),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讯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发希伯来文电讯稿,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联合通讯社(ITIM),1950年成立,设在特拉维夫。广播电台:以色列广播局,1948年成立,总部设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来、阿拉伯、英、意第绪、俄等17种语言对国内、外广播“以色列之声”。以色列国防军之声,1951年设立,军方电台,用希伯来语广播。

    卫生

    以色列拥有先进的医疗系统,医疗条件与北美和西欧相当,医疗设施和医学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全国有各类医院350多所,诊所、妇婴保健中心、康复中心等渗透到了各个社区。

    通信

    以色列电信市场曾长期由Bezeq集团垄断。近年来,以色列政府致力于推动电信产业竞争,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包括:Bezeq集团、Hot集团、IDB集团和Partner集团。以色列有3家大型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以及70多家小型供应商。99%的居民用户使用固定带宽的互联网服务,平均网速为10Mb/

    工薪

    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3月以色列月平均工资为12740谢克(约3913美元)。高科技行业继续蓬勃发展,2021年平均工资同比上涨18%,达到31525新谢克尔(约9682美元)。熟练的信息技术或电气工程师的薪酬一般为50美元/小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欧美国家大致相当,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年收入可达上千万新谢克尔。

    劳动力

    以色列劳动力素质高,每万人中就有135名工程师和技师,在发达国家中名列榜首;20%居民拥有大学学位,12%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仅次于美国和荷兰。截至2020年底,持合法签证的外籍劳工人数约为10万人,主要来自土耳其、中国、泰国、尼泊尔、菲律宾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56%从事家政护理工作,22%从事农业工作,15%从事建筑工作,7%为各领域专家。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以色列奉行以美国为中心的外交政策,同欧洲国家联系密切,积极发展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关系。在中东问题上长期持强势立场,同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的领土争端至今没有解决,经常在多边场合因此遭到批评。受此影响,曾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关系长期紧张,但近一段时间以来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有所改善。2020年8月至12月,以色列先后与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实现关系正常化。视伊朗为头号威胁,反对伊核协议恢复履约谈判。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对外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