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黎巴嫩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7日一致通过了1595号决议,呼吁对哈里里刺杀事件进行调查。初步调查结果“梅利斯(Mehlis)报告”于10月20日正式公布,报告称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参与了这次刺杀事件。最终在国际压力下,叙利亚被迫从黎巴嫩撤出1.5万人的军队,结束对黎巴嫩长达三十年的占领。4月26日,所有叙利亚正规军都已经撤离。哈里里刺杀事件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针对众多亲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杀事件。
2006年以黎冲突
2006年7月12日,为了转移以军的注意力,zhenzhu党向以色列边境城镇发射了huojiandan,然后对在以色列边境巡逻的两辆悍马装甲车发射了反坦克导弹。两辆悍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伤,3人死亡,另外2人被绑架到黎巴嫩。在以军以失败告终的一次营救行动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袭造成其民用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包括贝鲁特机场),此后,以军地面部队又进入了zhenzhu党控制的地区。在至少962次袭击中,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万枚集束炸弹,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3天中投放的,当时以军知道和解即将达成。在以色列,zhenzhu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3970枚huojiandan,大部分都是向城区发射的。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了1701号决议,要求zhenzhu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被绑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关押了2年,期间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zhenzhu党归还了他们的遗体以换取活着的zhenzhu党战俘。
巴里德河冲突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为نهر البارد,意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营地及周边地区。1949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建立了这个营地,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严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民。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巴勒斯坦营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炸。
巴里德河营地成为了黎巴嫩军队与法塔赫交战的中心。营地一方面被团团包围,一方面又遭到严重轰炸。据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估计,双方的战斗摧毁了营地中85%的住所使人们无法居住,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击队员和47名平民丧生,多达4万名营地居民被迫逃离,许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满为患的巴达维营地。
2008年内乱
2007年10月,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反对派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分权协议,就拒绝为继任者投票,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总统。由于政府宣布zhenzhu党的通信网络为非法,2008年5月9日,zhenzhu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1990年内战以来最糟糕的内乱。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经过5天的谈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了战斗。根据协议,双方都同意选举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为总统,并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反对党拥有否决权,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协议标志着反对党的胜利,他们在组阁、zhenzhu党通讯网络以及机场安全主管方面赢得了对方让步,增加了其政治筹码。
2009年6月7日,黎巴嫩举行第十四届议会选举,萨阿德·哈里里被任命为总理并于11月9日组成新一届内阁。2018年6月2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理事会在此间举行的年会上宣布,已批准黎巴嫩作为意向成员加入。
政治危机
2020年8月10日晚7点30分左右,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黎巴嫩本届政府辞职。此前贝鲁特(Beirut)港口发生强烈爆炸,引发了对该国领导层的轩然大波。
2021年6月11日,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迪亚卜签署特别法令,将8月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组建新政
据黎巴嫩当地电视台Al-Jadeed TV报道,2021年9月10日下午,纳吉布·米卡提被任命组建新政府后的第45天,黎巴嫩新政府组建完成。在议长贝里的见证下,总统奥恩和候任总理米卡提签署了新政府的组建法令。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黎巴嫩行政区划黎巴嫩位于西亚地区。毗邻地中海,拥有225公里(140英里)长的海岸线,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接壤。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绵延375公里(233英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长为79公里(49英里)。在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中有一块与叙利亚有争议的舍巴农场,但边界已由联合国划定。
地形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气候
黎巴嫩属地中海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1℃。但由于其境内多山,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每年5-9月份为旱季,次年4月份为雨季,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山区高海拔区可达1500毫米,而贝卡谷地则只有380-630毫米。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但没有炙热高温,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32℃;冬季温和多雨,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1℃。山区夏季凉爽,冬季下雪,部分高山地区积雪时间近半年,是中东为数极少的有雪山的国家。黎巴嫩独特宜人的气候使之成为中东地区享誉盛名的度假胜地。
自然资源
黎巴嫩境内地形多样。50%以上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地,黎巴嫩山脉由南向北渐次升高,直至以雪松命名的高峰海拔3000多米。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家,拥有众多河流,无戈壁、沙漠,每年有4-5个月的丰雨期,高海拔山区每年有4-6个月积雪覆盖,积雪融水是黎巴嫩优质水源之一,滋养着黎巴嫩山区及粮仓贝卡谷地。但黎巴嫩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加之属多孔的喀斯特地质条件,水资源流失比例较高。
黎巴嫩矿产极少。仅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储量少,开采也不多。制造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间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3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
黎巴嫩雪松生长在1200米至1800米高的阴坡上,在雪水和海雾滋润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与喜马拉雅雪松、大西洋雪松、短叶雪松并列为世界四大雪松。由于木质坚硬,雪松木作为优质建筑材料,是腓尼基时期的重要出口产品,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乃至古罗马皇帝的宝座,都是用黎巴嫩雪松木制作的。数千年砍伐使雪松面积大量减少。据统计,黎巴嫩现有雪松面积仅1700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83%。目前黎巴嫩全境已设立多个雪松自然保护区。
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是一片广阔的山间谷地,由于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被称为黎巴嫩的粮仓。黎巴嫩大部分葡萄酒厂和葡萄种植园位于贝卡谷地。黎巴嫩境内果树品种繁多,有香蕉、柑橘、葡萄、油橄榄、柠檬、樱桃、杏、苹果、枣椰树等。
行政区划
区划
黎巴嫩行政区划2003年后黎全国分为贝鲁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区、贝卡、阿卡尔、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纳巴蒂亚等8个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截止2014年,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人,占黎全国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黎巴嫩行政区划包括6个省(括号内为首府):贝鲁特省(贝鲁特)、黎巴嫩山省(巴卜达)、北部省(的黎波里)、贝卡省(扎赫勒)、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南部省(赛达)。
2022年10月11日,以色列总理拉皮德通过社交媒体账户发表声明称,以色列已经与黎巴嫩就双方争议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协议。
主要城市
贝鲁特(Beirut),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贝鲁特不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时对黎巴嫩经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贝鲁特中央区、哈姆拉街、阿什拉菲赫等地有众多公司与银行。此外还有许多著名出版社、剧院,夜生活丰富,因此也成为了区域内的文化中心。20世纪末期因黎巴嫩内战被毁,经历了大重建。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82名。 2020年8月4日傍晚,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8月12日已造成171人丧生,失踪人数介于30人至40人之间。 (8·4黎巴嫩首都爆炸事故)。
的黎波里,是黎巴嫩第二大港口城市,黎巴嫩北方省省会。位于黎巴嫩西北部地中海东岸阿里河河口,又名“塔拉布卢斯”,人口约50万,包括高档住宅区米纳,是黎巴嫩北方的商业、工业和旅游中心。的黎波里的工业有炼油、肥皂、制革、轧棉、针织、烟草与水果加工。并为海绵采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皮革、纺织、肥皂、香料,并建有炼油厂。地中海东岸重要外贸港口,有铁路通贝鲁特和叙利亚,有输油管通联伊拉克油田。
国家象征
国名
黎巴嫩国名取自境内的黎巴嫩山(阿拉伯语:جبل لبنان; Jabal Lubnān, 叙利亚语:ṭūr lébnon)。“黎巴嫩”之名源于闪语族腓尼基语字根:l-b-n,意思是白色,似乎是从黎巴嫩山白雪皑皑的顶峰得名。在埃勃拉图书馆的古文本、吉尔伽美什史诗以及希伯来圣经中,都提到了黎巴嫩之名。
国旗
黎巴嫩国旗旗面上下为红色,中间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圣经》中提及的黎巴嫩雪松。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及纯洁、永存。
黎巴嫩从1918年开始将黎巴嫩雪松用在旗帜上,当时的树图案以两种颜色绘成:树干与树枝用棕色,树叶用绿色。1995年,国旗上的黎巴嫩雪松被改为全株皆使用绿色。
国徽
黎巴嫩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国歌
《黎巴嫩共和国国歌》
歌词大意: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我们的勇气和文采为当世称羡,我们的高山和深谷把英才哺育,我们献身于祖国,把事业树建。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为祖国奔向前。
国树
雪松(学名: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是松科雪松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长8-60厘米,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产于亚洲西部、喜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国只有一种喜玛拉雅雪松,分布于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带,中国多地有栽培。
人口民族
人口
黎巴嫩主体民族为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大多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占95%,另外信仰基督宗教的亚美尼亚人约占4%,其他民族约为1%。黎巴嫩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和英语。2008年统计,黎巴嫩全国总人口约410万(不包括长期滞留黎巴嫩的约5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难民),其中约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贝鲁特和黎巴嫩山区两省,另一半分布在其他六省。目前黎巴嫩全国人口中,基督徒约占40.6%,musilin约占54%,德鲁兹教派约占4.6%。
民族
由于民族宗教的复杂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裔人口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其中国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占大多数,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亦有不少名人属于黎巴嫩裔。华人在黎巴嫩非常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