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媒体
叙利亚全国性阿拉伯语日报有《复兴报》、《革命报》、《十月报》等,地方性阿拉伯语日报有《群众报》、《献身报》、《阿拉伯主义报》、《团结报》等。另还发行英文日报《叙利亚时报》等。
阿拉伯叙利亚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叙利亚广播电台建立于1936年,在各省、市建立有地方广播电台。电台开办有两套节目,除用阿拉伯语广播,还用英、法、德、俄、土(耳其)、希(伯来)、西(班牙)等7种语言播音。
叙利亚电视台建立于1960年7月23日,开办了3个频道。除阿拉伯语节目,还播送英、法语节目。
2001年9月,巴沙尔总统颁布第50号总统令,宣布实施新的新闻出版法,以取代1949年颁布的旧法。新法规定,出版业许可证发放须由新闻部长提议,总理批准。阿拉伯叙利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简称叙通社。有大马士革广播电台和叙利亚电视台。
基础设施
2021年叙利亚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约为5000兆瓦,实际运营容量为2400兆瓦,电力缺口为52%左右,首都大马士革平均每天供电只有5-6小时,其他城市平均1-2小时。主要原因是电厂燃料供应短缺和战乱导致的电力设施严重损坏。
叙利亚移动通话费用相比同地区其他国家较低,但相对于本国民众平均收入较高。自2021年3月18日起,叙政府开始限制外国手机在叙境内入网,规定3月18日之后入境的外国手机必须缴纳约300美元的入网费,才可继续在叙境内接打电话及使用流量。因战乱原因,截至2020年7月,战损区基本的通讯服务(上网,语音)仍处于中断或严重受损的状态,尽管当地固话运营商已经尽最大努力进行修复,但由于资金短缺,投资能力不足,仍有8个省份(大马士革及其农村省、阿勒颇省、伊德利卜省、德拉省、库奈特拉省、哈马省、德尔祖尔省、腊卡省)基本的语音和上网业务无法恢复。运营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决定向外部寻求紧急支持,希望能提供相关设备,尽快恢复相关区域基本通讯业务。
外交关系
政策
叙利亚对外奉行不结盟、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政策,实行多方位外交政策,主张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以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积极支持和参加不结盟运动。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议会联盟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2011年11月27日欧盟公布对叙利亚进行新的制裁,12月2日美国政府正式表态支持,制裁对象包括叙金融和能源企业等。预计制裁措施将会影响到叙利亚金融、银行及能源企业,同时也会对巴沙尔的政府机构产生影响。
叙中关系
1956年8月1日,叙利亚与中国建交。2004年6月,巴沙尔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总体来说叙利亚与中国关系十分友好,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对中国人也是十分友善。
中叙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双边经贸合作。2007年,中叙双边贸易额达到18.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2.9%。
叙俄关系
1944年,叙利亚与前苏联建交。冷战期间,奉行亲苏政策,1980年签署叙苏“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盟友关系。苏联解体后,叙承认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并表示叙将在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叙俄关系日益发展。
叙以关系
1948年,叙利亚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战争中首次发生正面冲突。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973年,“十月战争”中,叙利亚和埃及并肩作战,一度重创以色列军队,夺回部分戈兰高地 ,可很快便得而复失。1981年12月14日,以色列议会通过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企图以法律形式吞并戈兰高地。以色列的这一做法遭到叙利亚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此后,叙利亚为收回戈兰高地与以色列进行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谈判,虽然取得一些进展,却未能达成书面协议。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叙、以两国领导人相继表达复谈的愿望,然而双方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尽管叙、以和谈的道路坎坷而漫长,但却是改善两国关系、缓和地区形势的正确途径。
叙黎关系
叙利亚与黎巴嫩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国家。黎巴嫩独立后,叙利亚未予承认,叙黎仍保持“特殊关系”。1976年5月以后,叙军(最初约2.8万人)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1991年5月,叙黎签署“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与防务条约”。2004年9月2日,美、法等国推动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要求叙驻黎部队全部撤离,2005年4月,宣布撤回其驻黎全部军队、安全人员和军事装备。4月26日,最后一批驻黎巴嫩的约250名叙利亚士兵从位于黎东部贝卡谷地的里亚克空军基地撤回叙利亚,这标志着叙利亚结束了在黎巴嫩长达29年的驻军。
2008年7月12日和8月13日,黎总统苏莱曼和叙总统巴沙尔在巴黎和大马士革两次会晤,双方宣布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0月15日,叙黎外长签署建交公报,两国正式建交。
叙伊关系
1946年叙利亚独立后,伊朗王国在叙利亚设立了领事馆。特别是在被两国视为敌人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成立以来,即使彼此对执政当局的理念不同,两国仍维持良好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重要例子包括伊朗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第316号决议(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316),敦促以色列释放在黎巴嫩被捕的五名叙利亚军官,以及哈菲兹·阿萨德于1975年对德黑兰的四天国事访问以及签署两国的合作协议。
然而,在1970年代后期两伊关系改善后,哈菲兹·阿萨德表达了对伊朗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通过他们在国外的联系方式联系反对派团体,如穆斯塔法·查姆兰(英语:Mostafa Chamran)和穆萨·萨德尔(英语:Musa al-Sadr),并承诺协助训练伊朗革命游击队以推翻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伊朗与叙利亚的关系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有所改善。由于埃以和约,叙利亚与埃及的战略联盟约于同一时间结束。革命后的伊朗为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为叙利亚与邻近敌国以色列和伊拉克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与此同时,伊朗新任zuigaolingdaoren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将叙利亚视为通往黎巴嫩什叶派社区(英语:Lebanese Shia Muslims)的渠道。穆斯塔法·查姆兰成为霍梅尼的贴身顾问,透过其曾在黎巴嫩作战、曾主张伊朗与阿萨德结盟,以增加伊朗在黎巴嫩南部的影响力。
伊朗和叙利亚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时被描述为抵抗轴心。 叙利亚是第一个阿拉伯国家,也是继苏联和巴基斯坦之后第三个承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的国家。 具体来说,叙利亚于1979年2月12日正式承认伊斯兰共和国。 然而,阿萨德在霍梅尼在世时并未访问伊朗,因为阿亚图拉并不认为哈菲兹·阿萨德是真正的musilin。 包括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本人在内的叙利亚领导高层主要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的阿拉维派。然而,两国关系并不赖于宗教因素,因叙利亚是一个世俗国家,而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 反之,两国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和战略点之上。
伊朗-叙利亚联盟的第一个主要战线之一是伊拉克。两伊战争期间,叙利亚站在非阿拉伯伊朗一边对抗伊拉克,被沙特阿拉伯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孤立,利比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苏丹和阿曼是例外。 作为伊朗在战争期间为数不多的阿拉伯盟友之一,叙利亚关闭了伊拉克的一条石油管道(基尔库克-巴尼亚斯管道(英语:Kirkuk–Baniyas pipeline)),以剥夺伊拉克人的收入。叙利亚还对伊朗人进行导弹技术培训,并在1986年至1988年间向伊朗提供飞毛腿B导弹(英语:R-17 Elbrus), 作为伊朗对叙利亚战争支持的回报。伊朗在整个1980年代向叙利亚提供了数百万桶免费和打折的石油。此外,霍梅尼在对1982年叙利亚发生哈马大屠杀的谴责中也有所结制。
两国合作的第二个主要领域是黎巴嫩内战期间的黎巴嫩。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叙利亚的协助下,建立并训练了zhenzhu党组织,以传播霍梅尼的意识形态并击退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入侵。伊朗和叙利亚将zhenzhu党视为对抗以色列的有用杠杆,以及在黎巴嫩事务中建立更大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伊朗和叙利亚在政策上偶尔会出现分歧。在1980年代中后期,叙利亚继续支持黎巴嫩的非伊斯兰什叶派阿迈勒运动,尽管伊朗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zhenzhu党在黎巴嫩什叶派中的权力。尽管伊朗对美国领导的将萨达姆·海珊逐出科威特的干预深感矛盾,叙利亚参加了对伊拉克作战的国家联盟。尽管如此,这些分歧从未威胁到破坏两国关系。
2000年,当哈菲兹的儿子巴沙尔·阿萨德接任叙利亚总统时,该联盟加深了。随后发生的伊拉克战争、雪杉革命和2006年以黎冲突等事件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叙利亚在政治和军事支持方面越来越依赖伊朗,因为阿萨德在此期间无法与其他阿拉伯大国保持良好关系。
2006年6月16日,伊朗和叙利亚国防部长签署了一项军事合作协议,以应对他们所谓的以色列和美国提出的“共同威胁”。协议的细节没有具体说明,但伊朗国防部长纳贾尔表示,“伊朗将叙利亚的安全视为自己的安全,我们认为我们的防御能力属于叙利亚。” 这次访问还导致伊朗向叙利亚出售军事装备。除了获得军事硬件外,伊朗还不断向叙利亚经济投资数十亿美元。
目前,伊朗正在叙利亚实施多个工业项目,包括水泥厂、汽车装配线、发电厂和筒仓建设。伊朗还计划在未来建立一家伊朗-叙利亚联合银行。2007年2月17日,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和巴沙尔·阿萨德总统在德黑兰会面。艾哈迈迪内贾德随后宣布,两国将结成联盟,以打击美国和以色列针对伊斯兰世界的阴谋。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在2013年8月3日就职典礼当天表示,伊朗与叙利亚的联盟将持续下去。
自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期间,伊朗向叙利亚政府提供了援助。《卫报》报导,据一位伊朗驻大马士革的外交官称,2011年5月伊朗革命卫队提高了对叙利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水平”,以加强叙利亚“应对抗议者的能力” 。 伊朗高级外交政策顾问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宣称:“伊朗不打算失去对以色列的黄金平衡。”
据报导,伊朗协助叙利亚政府向其运送防暴设备、情报监测技术和石油。 它还同意在拉塔基亚机场资助一个大型军事基地。 《每日电讯报》在2011年8月声称,一名前叙利亚秘密警察成员报告称,“伊朗狙击手”已部署在叙利亚协助镇压抗议活动。根据美国政府的说法,Mohsen Chizari(圣城旅的第三号人物)访问了叙利亚,培训安全部门以对抗抗议者。
2011年6月下旬,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在谈到叙利亚反政府示威时表示:“在叙利亚,美国和以色列伸出的那只手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叙利亚政府,他表示:“只要有伊斯兰运动、民粹主义运动和反美运动,我们都予以支持。” 其他伊朗官员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认定美国政府是示威的始作俑者。 然而,在8月下旬,伊朗外交部长阿里·阿克巴尔·萨利希发表声明,敦促叙利亚政府“回应人民的需求。”
叙利亚持不同政见者和学者穆尔哈夫·朱埃加蒂认为,如果当前的叙利亚亲伊朗政府被推翻,伊朗对其在叙利亚的利益应急计划是在种族上分裂该国,以使伊朗能够支持一个独立的阿拉维派国家。
伊朗一直在派兵参加叙利亚内战。这些部队担任叙利亚军队的顾问、安全人员、特种部队、技术人员和前线部队。包括军官和将军在内的几名伊朗高级军队在叙利亚的战斗中丧生。 据德国之声报导,伊朗一直在与叙利亚的分离武装分子作战,特别是温和派和极端派别,以及直接和间接的针对伊斯兰国。
2017年6月,伊朗向叙利亚发射导弹,瞄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以报复伊斯兰国在德黑兰的恐怖袭击,这次报复行动造成18人死亡。据路透社报导,伊朗多次坚持要求所有未经合法许可的外国军队都应尊重叙利亚的领土完整并撤离该国。
叙土关系
2012年6月22日,叙利亚击落一架土耳其RF-4(F4“幻影”)军用战斗机,这架飞机最终落入了地中海,叙利亚危机成为了地区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Erdoğan)宣布这是一次敌对行动,并宣布土耳其认为叙利亚对其构成了威胁。土耳其警告道,将会打击任何从叙利亚向其边境接近的军事力量。6月22日,土耳其引用联合国宪章第4条,即如果成员国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允许成员与盟国磋商。2012年6月26日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北约盟国对土耳其表示声援。2012年10月13日,叙利亚外交部表示,大马士革准备与土耳其建立直接对话,以缓解两国间紧张关系。
叙美关系
1946年,叙利亚同美国建交。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叙宣布同美国断交。1974年6月两国复交。1986年10月美为支持英国与叙断交,宣布撤回驻叙大使。1987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2003年12月12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了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的《叙利亚责任及黎巴嫩主权法案》,禁止美国向叙利亚出口军用产品以及除食品和药品以外的民用产品。2004年5月,美国开始实施对叙经济和外交制裁法案。2005年2月,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叙全面配合哈案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叙美关系紧张。美国迄今仍将叙列入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国家的黑名单。2008年10月,美军直升机越境袭击叙东北部口岸,叙对此表示强烈抗议。鉴于叙利亚国内强烈的反美情绪,2008年10月30日,美国临时关闭美驻叙利亚大使馆和设在当地的一所美国学校。2009年7月,美决定解除对叙利亚的部分制裁措施,包括对民用航空、通讯设备和技术、信息设备及软硬件等方面的禁运。2010年5月,美国宣布,美目前对叙利亚采取的制裁措施将延长一年。
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4月13日晚,特朗普宣布,已下令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
叙马关系
1958年,马来西亚联邦前身马来亚联邦和叙利亚于建立外交关系。2001年,叙利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建立大使馆,马来西亚驻大马士革大使馆则于翌年2002年建立。2003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访问马来西亚会见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时任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古·赛西拉杰丁亦在同年访问叙利亚。
2005年,叙利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因受到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制裁而被削弱,例如美国召回驻大马士革大使,这些政策让叙利亚更加重视与其盟国伊朗和俄罗斯以及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增强关系,由于马来西亚与叙利亚一样大部分国民为musilin,故马来西亚得以从中受益,一些叙利亚精英贵族把他们的孩子送往马来西亚学习英语,而不是有如以往般送往西方国家 。
尽管叙利亚与西方的关系从2006年左右特别是在时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2009年就职后一度有所改善,叙利亚继续加深与马来西亚的关系,2007年,随着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到访叙利亚,双方增加贸易额以及在2009年签署了数项有关航空旅行和有关中小企业的协议。2011年2月,叙利亚-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成立,该会旨在帮助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在该会成立一个月后,叙利亚内战爆发。
同海湾关系
1990年海湾战争中,叙利亚应沙特等国的要求向海湾派遣军队。战后,叙积极参与海湾战后安全安排,与海湾国家关系改善。1991年3月,叙利亚、埃及和海湾阿拉伯六国外长在大马士革召开会议,会议发表了《大马士革》宣言。
旅游资源
景点
叙利亚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悠久古老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所有这一切都给这个国家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阿拉伯古书曾经写道:“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与之齐名”。
叙利亚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然景观、人文及历史遗迹、传统及民俗文化。
名单 简介
阿勒颇城堡 阿勒颇城堡位于叙利亚西北部,是中东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过去它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通向地中海的交通要站,16世纪时又成为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要地。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曾来到阿勒颇,他把自己奶牛上挤出的牛奶,分发给当地的穷人。直至如今,阿勒颇的阿拉伯语称呼仍为Habab,就是“牛奶”的意思。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是叙利亚境内“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称为叙利亚沙漠的新娘。挺拔的神庙、气派的凯旋门、两侧高耸的石柱、精工细作的雕刻、美轮美奂的壁画,加上金色阳光的渲染,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它昔日的辉煌。
拉塔基亚 拉塔基亚 是叙利亚西北部城市,拉塔基亚省省会。位于纳哈尔·耶尔·科比尔河的冲积平原上,市区人口约21.4万,曾为阿拉伯人、十字军、奥斯曼统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