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科威特国-《史册》
第(1/3)页 科威特国(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英语:The State of Kuwait),通称科威特(阿拉伯语:الكويت;英语:Kuwait),位于亚洲西部波斯湾西北岸。与沙特、伊拉克相邻,东濒波斯湾,同伊朗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90公里。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水域面积5625平方公里。面积17818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6月,科威特人口446.4万人,其中科威特籍人约占34%。全国划分为六个行政省,首都是科威特城。
公元7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后属奥斯曼帝国。1899年起沦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独立。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了海湾战争。1991年2月26日,复国。
科威特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科威特的已探明石油储量940亿桶,约为世界总储量的10% 。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科威特的气候不利于农业,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该国开始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为2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科威特国
国家领袖:新任埃米尔:米沙勒·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Mishal Al-Ahmad Al-Jaber Al-Sabah)
外文名: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英语:The State of Kuwait
人口数量: 446.4万(2022年6月)
简称:科威特
人口密度:239.7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首都:科威特城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
主要城市:科威特城
国土面积:17818平方公里
国庆日:2月25日
水域率:忽略不计
国歌:《科威特国国歌》
GDP总计:1332 亿美元(2021年)
国家代码:KWT
人均GDP:27900 美元(2021年)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国际电话区号:+965
货币:科威特第纳尔
国际域名缩写:.kw
时区:UTC+3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二元君主制
人类发展指数:0.814(2014年)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152名
最大城市:科威特城
国际组织:OPEC、阿盟、OIC、不结盟运动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8.1公吨(2011年)
出生时预计寿命:74岁(2013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
历史沿革
史前时代
欧贝德时期、迪尔穆恩和美索不达米亚
在欧贝德时期( 公元前六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陶器制作工艺和青铜器制作工艺传入科威特。
阿拉伯与大航海时代
7世纪时,科威特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521年,科威特处于葡萄牙人控制之下。1581年起,由君主立宪制的哈利德家族统治科威特。与此同时,在16世纪后期,葡萄牙人也建立了一系列防御设施。
1613年,在今科威特城附近建立了科威特小镇。
城市命名
1705年,君主立宪制的哈利德皇家式微,科威特的一些领土被“巴尼Utbah部族(Bani;被称为库锐Guraine)”所占领与统治。巴尼Utbah部族的萨迪尔Utbah在这里建立起城镇和港口,并命名为科威特(小城堡,由kut而来,意思是堡垒,衍生自波斯文kud,意思是城市)。
酋长建国
1756年,萨巴赫家族首长萨巴赫一世(Sheikh Sabah Abu Abdullah)被举为科威特首任酋长(Amir),并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Heikhdom of Kuwait)。
波斯入侵
1776年,伊朗卡扎尔王朝占领巴士拉后,一部分波斯商人迁入科威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亦将其在巴士拉之机构迁往科威特,使科威特骤形繁荣。然而为了拥有自治权,科威特必须与奥斯曼土耳其维持良好关系,甚而承认土耳其对其之宗主权。1822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至科威特。
加入奥斯曼
1871年,科威特酋长国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势力版图中,其领土被规划在巴士拉州(现今为伊拉克的一个省份),设为一个“卡扎”,但实际上科威特酋长国仍保持部分自治地位。
1896年,萨巴家族首长穆巴拉克自立为王,因担心土耳其出面干涉科威特政局,于是央请英国保护。
1897年7月,穆巴拉克邀请英国部署炮艇沿科威特海岸。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首次科威特危机”,其中土耳其人要求英国停止干涉他们的帝国。最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同意下,并未演变成战争。
受英国保护的自治
1899年,由于穆巴拉克和土耳其人的矛盾,在一位英国军官唆使下英国科威特签署了《英科秘密协定》,在该协定中,穆巴拉克保证,不把国家的任何部分租给或让给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或臣民;未经英国同意,不允许任何外国的代表驻在他的国家。英国则承认科威特是一个内政独立的国家,保护其不受侵略,并向其提供财政援助。
1913年,英国和土耳其签订了《海湾协定》,其中规定:“科威特在奥斯曼政府的主权范围之内,但政府不以任何方式干涉其事务,亦不派兵到那里去”;奥斯曼帝国承认科威特受英国保护的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7月29日,科威特是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巴士拉的一个自治县。
独立
科威特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伊拉克仍承认《1913年海湾协定》里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界,但自1961年科威特独立以来,伊拉克政府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来吞并科威特,伊拉克政府扬言要入侵科威特,在阿拉伯联盟计划组建一支国际阿拉伯部队反对伊拉克在科威特的行动后,入侵终于得以避免。伊朗与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两国关系解冻了十年,科威特支持伊拉克对付伊朗。
伊拉克入侵
1990年8月2日,科威特因蓄意推低油价遭到伊拉克当局指责,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海珊对外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一个省”,并挥军入侵,科威特因军事抵抗能力太低而迅速沦陷。这引起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谴责、并计划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使伊拉克在国际上被孤立。
1991年1月17日,由英美两国为首的联军采取的“沙漠风暴行动”下,开始对伊拉克和被占领的科威特进行大规模空袭。空袭在同年2月28日结束,伊拉克部队在萨达姆领导下决定退出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复国
1991年2月26日,科威特复国。3月6日,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等政府官员返回科威特本土。
2006年1月15日,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去世,享年77岁。堂弟王储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利姆·萨巴赫即位。1月21日,首相萨巴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主导的内阁会议决定启动宪政程序,逼迫萨阿德逊位,让首相萨巴赫继任。然而萨阿德却要求国会在第二天集会,让他正式宣誓就职。1月24日萨阿德被迫放弃王位。1月29日,科威特国会无异议通过首相萨巴赫出任埃米尔案。首相萨巴赫随后宣誓即位成为埃米尔,是为萨巴赫四世。
2006年5月21日,因为部分议员就修改议会选举法问题与首相发生争执,埃米尔萨巴赫发布敕令,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6月29日,国民议会大选投票正式举行,科威特女性有史以来首次行使选举和被选举权。
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为2年,至2019年12月31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科威特全国面积17818平方公里(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东北角及其附近的布比延、费莱凯等岛屿)。位于亚洲西部波斯湾西北岸。与沙特、伊拉克相邻,东濒波斯湾,同伊朗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90公里。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水域面积5625平方公里。
地形
科威特海岸线长290公里。全境为一波状起伏的荒漠,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275米,为全国地势最高的地方。北部有山地,西部有莱亚哈丘陵。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间。地势西高东低。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淡水极少,饮水主要来自伊拉克及淡化海水。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
气候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型气候。夏季漫长,常刮西风,干燥,气温45℃,最高52℃,沥青路面80℃;紫外线、紫外线B和红外线水平60%。冬季短暂,最低气温可低至0℃,常刮南风,降雨量108毫米。春夏季多见沙尘暴。
自然资源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201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1978年产原油11,000万吨(1991年为631.5万吨),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除开采石油外,现正开采丰富的海底气田。非石油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其中包括农、渔业0.4%,制造业13.3%,电气、水0.1%,建筑业2.7%,批发、零售6.3%,餐饮旅馆业0.8%,运输、仓储和通讯4.6%,金融4%,保险0.2%,房地产和商务服务7.3%,社区社会服务22.4%等)。
行政区划
区划
科威特共分六个省(Muhafazat):首都省、哈瓦里省、艾哈迈迪省、法尔瓦尼亚省、贾哈拉省、穆巴拉克·卡比尔省。
科威特行政区划
区名 英文 首府 英文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2013年)
1 杰赫拉省 Al Jahra Governorate 杰赫拉 Al Jahra 12,750 484,502
2 科威特省 Al Asimah Governorate 科威特市 Kuwait City 175 528,094
3 费尔瓦尼耶省 Al Farwaniyah Governorate 费尔瓦尼耶 Al Farwaniyah 204 1,056,298
4 哈瓦利省 Hawalli Governorate 哈瓦利 Hawalli District 85 874,812
5 大穆巴拉克省 Mubarak Al-Kabeer Governorate 大穆巴拉克 Mubarak Al-Kabeer 104 229,301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