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辩论大会开始-《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第(1/3)页

    太和十五年腊月,北地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但家家户户都烧起了县衙统一供应的蜂窝煤。

    这种煤已经进入到第三款了,不但耐烧,而且烟气极少,晚上临睡前填上三块,一夜缓慢燃烧,不需要起来换煤。为了区别于之前的两款,这一款的形状制成了方形,也更容易存放。

    除了炼钢之外,原石县的煤炭基本上都用这种方式卖给了百姓,等于是支给百姓的薪水又回流到官府手中,整个原石县的百姓靠着如此循环,已经渐渐摆脱了生死危机。

    吕宋有棉花。

    实际上华国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地区存在。

    最确切的记录是新疆出土的晋代已炭化棉籽和棉布残片,显示了棉花及棉织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进入华国。但也许并未产生大面积种植。

    以至于宋朝以前华国很少有关于棉被的记载,可能棉花也多是在边疆地区种植,到了明代,蔡清在《四书蒙引》里的判断认为棉花在宋元之际传入华国并大量传入内地,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丝和麻,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

    赵承从吕宋引入了不少棉花种子和棉花成品,并成立了一个制衣厂,专门制作成衣出售,原石百姓无不以拥有一件棉衣为荣。

    做为县令大人,原石县时尚的引领者,赵承当然率先垂范,特制了一件十分合体的棉衣,外面只罩了一件普通的单衣。

    许多人看到县令大人穿着单衣,都很好奇的问他冷不冷,这时候赵承就会把棉衣露出一个袖口给对方看。

    县令大人穿的棉衣既轻薄又保暖,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在县城里传播开来。

    当棉衣店在县衙旁边开业的时候,去店里试买棉衣的人排成了长龙。

    看到这个小县城慢慢恢复了活力,赵承也很开心,荣州重创初愈,又没有州官管制,赵承索性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和制定发展路线。

    因为义学的原因而多次推迟的辩论大会终于开始了。

    除了矿上和海贸的人以外,许多农夫和工匠都来辩论大会看热闹。

    如果是以往,或者在大陈的其他州出现这样的盛会,这些农夫和工匠们是不可能来围观的,怕被那些读书人耻笑。

    土里刨食的农夫,操持贱业的屠子,只会抡锤使力气的铁匠也能听懂读书人的事情吗?他们配吗?

    但是在原石县里,不存在这种鄙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