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1号编钟的正面,一共有两处刻了铭文。 分别是正面钲部,也就是在正面中央位子的20个字。 以及正面的左鼓部,也刻有了30个字。 左鼓部,位于钟面的左下方。 按照华夏传统的从右到左,从上往下读的顺序,陈翰他们先翻译了上面的20个字。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左右”“文武”“曾侯”这几个词,都是非常容易就翻译出来的。 前面那些词,在曾经出土的青铜器上大量出现过,毕竟大部分青铜铭文上来都得介绍一下年月日啥的。 “文武”两个字也很好翻译,毕竟这两个字在华夏文明中非常有意义。 不只是因为文王、武王,还因为但凡能铸造青铜器的,那都是贵族。 东西周的贵族都是什么人?都是一群治国的人啊。 那他们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刻铭文时肯定要写自己的文治武功,那就会大量提到文、武二字。 “曾侯”就更不用说了,隔壁五公里外的曾侯乙墓里,一大堆带有“曾侯”二字铭文的青铜器。 唯一识读比较困难的,就是“左右”这两个字。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华夏汉字是从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而大篆也还没有脱离象形文字的范围。 “左右”二字的大篆,“写”出来的样子,就是两个人,手上拿着“工”和“口”,分别看向相反的方向。 其实这两个字还是很常见的,不管是“左”还是“右”,都经常出现在铭文之中。 可是在1号编钟里出现的“左右”二字,却和之前的大篆铭文里的都不一样! 在1号编钟上出现的“左右”二字里,“人”戴上了一个冠。 所以这两个字一开始没有被拿着《金文编》对照辨别的研究员辨认出来。 陈翰和李教授也是思索考虑了好一会,结合了后面的“文武”二字。 才搞明白了为什么1号编钟上的“左右”,和以前出土青铜器上的左右二字不同。 因为这里的“左右”,并不只是单纯表示方向的意思。 为什么“人”戴冠了? 因为这个人的身份与众不同。 戴冠是在表示这个人的身份是一个大臣、贵族。 那么,这里的“左右”联系上文武,想要表达的意思便是:“曾经跟随辅左过文、武两位帝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