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点一直到西汉早期都是如此。 有点像后来的朝鲜,在创造出训民正音,也就是现代朝鲜文的时候,这种较为简单,只是“拼音”文字的字体,也不被朝鲜的官员、读书人接受。 当时朝鲜的读书人和官员,主要还是以学习更加难,但是含义更加丰富,准确性更高的汉字为主。 整个朝鲜王国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 但是,因为训民正音实在是太简单了,非常利于普及文化,所以在之后几百年,大量的在朝鲜半岛传播,成为了朝鲜平民首学的文字。 以至于到了20世纪后,南北朝鲜干脆直接废除了汉字,全面使用训民正音来做官方文字了。 汉隶的发展,其实也差不多。 一开始,汉隶得力于学习成本低廉,很快就在西汉下层阶级广泛使用了起来。 等到使用汉隶的人,已经比小篆还要多了,西汉上层贵族和官员们也就从善如流,全面开始推行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到了东汉的时候,隶书更是发展到了巅峰,在“汉文化圈”里,只有这一种通行的文字了。 只是,具体汉隶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完成全面普及的。 在史学家,一直都有争议。 有人认为汉武帝时期,汉隶就基本已经成为主流字体了。 有人则认为到西汉晚期,汉隶才完全取代小篆。 也有学者认为,文景时期,汉隶就获得了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不过现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这么多竹简和木牍。 如果这些竹简和木牍后期修复完成后,确定大多数都是以汉隶书写出来的。 那基本就可以确定,至少在汉宣帝时期,西汉已经完成了从小篆到汉隶的转变! 因为,海昏侯作为一个列侯,并且还是刘氏诸侯王之后。 如果连他自己的公文、藏书,都是以汉隶书写的。 那可以说明,至少在他生活的时候,汉隶已经成为了西汉上层贵族们通行的文字了! 要知道,在这些已出土的竹简中,部分竹简上是可以看到零星文字的。 而其中,有不少竹简都是以“臣某”等字样为开头。 这说明,其中很大一部分竹简,实际上是海昏侯与当时的皇帝之间来往公文的副本! 而这些“臣某”,用的字体都是汉隶! 连列侯与皇帝之间来往的公文奏章,用的都是汉隶,这还不够证明汉隶在汉宣帝时期的普及程度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