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章 国除诏书!-《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就是这些其实是「名谒」!

    名谒(简称谒),其实就是后世的拜帖,在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到东汉后期便称为「名刺」(简称刺),唐代以后又被称为「名帖」(简称帖),现代则称为「名片」。

    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相互交往的一种文字介质,名称尽管不同,但作用却大同小异。

    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上面的所有文字都是有根据的。

    其一,写明了被求见者的姓名。由于被求见者的地位一般高于送名谒者,因此必须使用尊称。

    而名谒上的「皇帝」「太后」「陛下」「上书」「再拜」等字眼,都属于尊称。

    其二,写明了送名谒者的姓名、头衔、职务等。「南藩海昏侯」「臣贺」「海昏侯夫人」「妾待」等,这就把送名谒者的姓名和身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流露出非常谦卑的心态。

    其三,写明了求见的事由,「谨使陪臣」「再拜为秋请」「谨使陪臣行家丞事僕臣饶居奉」等,这就点明了求见的基本要求。

    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封缄。

    因为名谒既要给求见者看,也要给中间的传递人看,官府的传递人叫「谒者」。

    因此,名谒上不会书写机密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封缄。

    不封缄的名谒当然就不需要加盖官印了。

    而且,刘贺夫妇虽然没有给皇帝写奏章的权利了,因为他俩没海昏侯和海昏侯夫人印。

    但是他俩还是有给皇帝写「名谒」拜帖的权利。

    因为他俩还是刘氏宗亲,而皇帝作为刘氏的族长,只要是刘家人,那都能写「名谒」拜见皇帝。

    这是在宗法制度下,天生富裕所有宗族之人的权利,和地位无关,和官位也无关。

    汉宣帝抛去皇帝的身份,他还是刘氏的族长。

    刘贺抛去海昏侯的身份,他也是刘氏的一份子。

    而且,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被退回来,这批名谒最终出现在刘贺大墓中就得到了最为合理、圆满的解释。

    由于名谒的性质就是向求见者通报送名谒者及其诉求,因此名谒并不一定都由被求见者收下,他们可以拒收。而其中的缘由有所不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