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一章 皇帝制曰!-《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陈翰迫不及待的就看向了木牍上的内容。

    一般来说,像这种皇帝和大臣经手的诏书,都要经过「地方官员提议→中央官员会议→皇帝同意后成为最高意志→向地方逐级传达」一系列流程,最终才会成型。

    这种诏书,有着清晰的成文过程与确切的转发记录,基本构建出较为完整的汉代高等级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

    陈翰和其他几位考古人员,互相交换着看了一遍这份诏书后,心里就大概有数了。

    这份诏书因为有16枚残缺了,所以整体并不完整。

    不过现存还有四部分内容。

    包括参与奏议的官员职名、豫章太守廖的奏文、诏书本文以及丞相等官员的奏文。

    国除诏书提供了刘贺及其家族的史实、昌邑王国与海昏侯国的基本状况。

    其中重要信息有刘贺「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国「合六县以为国」、海昏侯国「数水旱,多灾害」等均为史之未载的内容!

    可补《汉书》记载之缺失!

    而根据其中确定的刘贺死于「九月乙巳」,可以推测出,刘贺的准确死亡日期,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

    当时使用的历法应该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历」!

    诏书中还明确记述了刘贺去世后豫章太守廖为海昏侯国存灭的上书,「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

    「上」指得就是海昏侯,乃是一种尊称。

    而太守廖为的这份上书,大致意思就是刘贺死后,刘贺

    的儿子刘充国也因病死了,然后让刘贺的二儿子刘奉亲继位,结果刘奉亲又病死了,这是上天要让海昏侯国绝祀!

    这段公文内容,可与《汉书·武五子传》的内容相印证!

    这再次证明,《汉书》中记载的,关于海昏侯去世后的历史,是准确无误的!

    而结合「国除诏书」下发到豫章郡的时间「十月甲申(十七)」,也可推算由刘贺及其两个儿子刘充国、刘奉亲的去世,到海昏侯国除国的时间间隔前后不到四十天。

    也就是说,从刘贺去世,到他两个儿子去世,再到西汉中央得知消息,决定除掉海昏侯国,一共只花了不到四十天!

    在西汉那个公元前的时代,从南昌到西安,两地那么远,却能在四十天里迅速完成这一切。

    嗯,是应该夸汉宣帝的行政速度很快呢,还是阴暗的猜测,这一切的背后是有推手的呢?

    这个念头只在陈翰的脑子里闪过了一瞬间,就被他压了下去。

    继续看这份除国诏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