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败乱自六镇颠覆(上) 第三十三章 吃出来的计策-《燕藏雪》


    第(2/3)页

    贺六浑想到的是什么?

    羊皮筏子!

    早在千百年前,聪明勇敢的黄河儿女就钻进充气的牛羊皮胎里浮泅过河,那时的羊皮筏子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已经差不多了。

    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加上黄河上游大部分地方为牧区,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

    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型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太棒了!一听到贺六浑的说法,司马子如立马带了一帮人来试验。几天之后,证明绝对可行!大家对贺六浑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就是眼界和学问啊。

    在平静狭小的昆都仑河试验成功之后,司马子如带人就开始出发了。虽然春寒料峭,冰雪依旧没完全融化,但是大家的心已经热了,等顾不及了。这只探险队集中了贺六浑军中的精英,侯景是死活都要去,他的理由很简单,蝙蝠就是我的队伍,我这个斥候之主都不去,谁还能去?于是侯景也带了一帮人加入,队伍浩浩荡荡居然有近百人了。

    当然,这种出发是非常隐蔽的。出发的时间都选择在晚上,临行之前贺六浑狠狠的抱了抱两个兄弟,说了句:“好好的回来。”哪一个探险不是生死未卜,不是艰险万分。

    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探险队,自古至今皆如是。丝绸之路的张骞 班超 甘英,大唐高僧玄奘、 旅行家徐霞客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希望这一次司马子如也能给怀朔一个希望,给这里的一万多军队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送别之后,贺六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镇将府。

    在组建探险队的时候,贺六浑就已经告知段将军想法了。当时段镇将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没有思考那么多。后来,估计是宇文素嘟囔之后,段镇将就没有多说话。既没有阻止贺六浑的做法,也没有鼓励。这次出发,也没有来看看。

    贺六浑专门问过,的确是在大魏律规定:“失地失城者斩”。所以让城别走的方案出来,就算是这能行,对于主将长孙都督而言,估计还好点,毕竟六镇都已经丢了五个,虱子多不愁债多不痒。而对于怀朔镇将而言,丢了怀朔,那就是没有任何理由了。就算你坚持了半年还是多久,丢了就是丢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

    议事厅内灯光明亮,段镇将正在练字。这倒是贺六浑没有想到的事情,知道段长喜欢搞点舞文弄墨的事情,但是真正看见他深夜一个人在写字,还是有点惊悚不对劲的感觉。要知道在边塞,文人是被耻笑的,武夫才是这里的王道。

    贺六浑没有打扰专注的段长,只是进来站在一边,乖巧的伺候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通过书写行为可以投射出人的性格、心理、情绪、能力等方面信息。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以拟人的描述来评论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像人“站立”,行书像人“走”,草书则像人“跑”。他在《论书》中更进一步用人体构成五要素来比喻书法的构成和书法的五要素,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清人王澍又给苏轼补充了三项内容,他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字,就是书写人的意志、情趣、追求。

    贺六浑不懂这些,只是在一旁默默的陪伴。但是,等到段长写完,贺六浑也惊叹一声:“将军的字写的真好!”

    段长呸了一声:“你懂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