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都 当刘淮手下的人找到姚枢的时候,这个帝国顶极的智囊,当世的大儒正被一群虾夷兵簇拥着和刘淮麾下的汉军监军计较几石粮食的差异,目不识丁的监军并不识得姚枢,其身上被扯的不成样的服饰也无法确定官职大小,只肯给出八十石的赏钱,虾夷兵自然不干,据理力争,一定要让监军开到一百石的价码! 被五huā大绑的姚枢,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看其手势比划,也猜出几分含义,顿时气得脸『sè』发青!堂堂的帝国重臣居然只值不到一百石的粮食,就在虾夷人和汉军监军以九十石粮食的价码协议成jiāo时,几名高丽士卒手持姚枢的画像闯了进来,很快,姚枢就被带到刘淮的面前 刘淮仔细观察这个元帝国的首席智囊,姚枢虽然老迈,但其仪表堂堂,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虽然面『sè』憔悴,毕竟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老头了,经不起折腾,但是眼中闪动的智慧的目光。 一旁的参军王仲看得嫉妒不已,这个老白脸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比他强行许多,不过唯一让王仲欣慰的是自己奇袭大都的计划这个老白脸没有看破。一想至此,原本不由自主弯下的腰又ting直了几分。 “雪斋先生姚枢的号受委屈了,今大都方定,正需要先生鼎立相助!当日朝堂之上幸得先生美言,淮再此谢过。”刘淮说罢立刻起身对姚枢一拜。 见刘淮如此低的姿态,姚枢也不以为意。 “不敢当,如今大将军雄据大都,威震天下,天子远遁大漠,姚某怎么敢当的起大将军之拜!”姚枢嘴上如此,但却堂而皇之的接受了。 “雪斋先生说笑了,淮行事不密,纵虎归山,如今已然危在旦夕,还望先生教我!”刘淮恭敬异常,一付请教的样子。 姚枢沉默不语,他本是金朝人,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以勤奋好学著称于世。在méng军的挥师南下的时候,为保存中原文明,特别是为程朱理学的恢复、传播,姚枢毅然投靠了méng古人,但是在méng哥汗在位的时候,姚枢的学说得不到重视,姚枢立刻转而投向渴求天下大贤硕儒的忽必烈麾下,以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姚枢用儒家思想影响忽必烈,使其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让忽必烈认识中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不断的灌输治理汉地便必须采行汉法,才能恢复秩序重建中原。姚枢不愿意把游牧制度移植于中原,但也不敢奢望méng古人能全盘汉化,他所期求的是糅合méng古制度和中国治道,参照辽金遗制,制定元代新法。 诚然,姚枢做的很成功,忽必烈成功的转变为儒家汉法的支持者,姚枢也相当的有成就感,但是作为不同民族的人,méng汉之间的等级始终无法跨越,这让姚枢相当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而且忽必烈虽然行汉法,但是具体的执行人大都是méng古贵族或者『sè』目人,只有很少一部汉人得到重用,身居高位,而像姚枢这样身居高位的汉人,手中却无实权,méng汉之间的差异始终是无法逾越的代沟! 看着刘淮一脸真挚的表情,姚枢犹豫了,自1250年归入忽必烈的麾下,如今已经过了25年,在他的调教下,忽必烈好比一只已经养féi的猪,如果放弃元朝,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再调教新的王朝,无疑是件劳心劳力的事! “雪斋先生,今大元覆没在即,若是后世汉人编撰元史,不知道先生归于何处呢?”王仲见姚枢犹豫,遂yinyin的说道。 刘淮闻言心中大赞,非常满意的看了王仲一眼,书生大儒有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但是却有软肋,异常重视身前身后之名!如今王仲之编撰元史暗示姚枢,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姚枢不从,恐怕会遗臭万年! 果然,姚枢神『sè』大变,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对王仲作辑道:“这位想必就是为将军出谋划策,奇袭大都之士,老朽眼浊,当日朝堂之上竟然不识的英雄!”当日王仲为使,在元廷朝堂战战兢兢,异常谦卑,再加上其猥琐的外表,包括姚枢在内的帝国高层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以为不过是军中一小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