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医道未来-《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甚至是中医之高下,就在这里了。能判断出什么病。才能有抄药方。一年的时间,只能学一个皮毛。这上面如果出错,药方自然不对,杀人更多。

    但是戴原礼还是妥协了。

    因为他知道,让天下人都配得上最好的医疗条件,是根本不可能的。有医生看,哪怕是平庸一点的医生,本质上也比在家里等死强。

    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不得已。

    何夕松了一口气,说道:“我这里拟了一个章程,戴先生可以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戴原礼看了之后。抬眼看了何夕一眼,哪里不知道何夕是有备而来。不过即便是有备而来,戴原礼也不在意了。他在意的就是医道本身。他反而不在乎,一些细节,就是基础学几年啊,跟老师几年啊。等等。

    这都是细枝末节。

    戴原礼在意的两点,第一,这种大规模医学教育,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培育出合格的郎中们。不是那种在戴原礼看来,比庸医稍稍强一点的郎中。而是真正让他看上眼的郎中。顶尖的高手。

    原因很简单,每一个时代,大量基础的郎中很重要。但是大国手,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后者更重要。

    因为代代都有水平相差不大的大国手,反而能保证培养出来的这些低水平郎中的质量。

    因为没有这些大国手在,如何看出来低水平郎中的实力。一旦搞错,那么问题更大。

    之前大国手,都是跟着师傅一点点地学出来的。就好像戴原礼,他在医道上算是天才了,出识字开始就学医,跟随朱丹溪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学徒。到了朱丹溪死后,他才能独立开方。甚至如果不是朱丹溪走得早,戴原礼独立开方权力,还要往后退几年。

    四十岁才敢为人师表。

    真正被人认为,能与乃师比肩的时候,也就是这一两年。当然了,或许戴原礼水平早就有了,只是承认来得要晚一些。

    大部分名医情况,与戴原礼差不多。甚至更晚一些成名。

    第二,就是何夕说的那些能不能实现,至于其他的地方,都不重要。他能解决的。

    大体上,关于医道内的问题,难倒戴原礼的很少。但是其他方面的情况,他就没有把握了。毕竟他的专业是医人,而不是医国。

    他想来想去,心中暗叹一声:“罢罢罢,何夕说得没有错。很多事情试了才知道对错,如果错了,无非是世间多了一派戴氏庸医而已。但是如果能成功,则距离天下人都能看病更进一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