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诏令出-《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不管怎么说,对于文官来说,这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只是这一件事情,大部分***都不惊讶。因为这种调整,在朱元璋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今日不过是正式呈现在群臣面前而已。

    不过,很快就没有人关注这一件事情了。

    虽然有了内阁分担了很多权力,但是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就这一段时间的挤压的政务,用了一个上午全部处理了一遍。有不少大臣,当场被朱元璋用奏疏砸在头上,甚至扒掉官袍官帽,免冠去职。

    看似朱元璋依旧那么强势,但是只有有心人才知道。其实朱元璋很多处置,都是基于内阁与秘书监处理意见的基础上。

    倒不是说,内阁与秘书监就能控制朱元璋了。

    只是朱元璋之前,用强大的工作量,以及锦衣卫等耳目,突破了文官体系对皇帝信息权的控制。而今虽然朱元璋依然决断如流,其实是建立在文官对信息权的控制上的。

    从这一刻起,大明王朝进入了太祖末年。

    这一点,有人意思到了。有很多人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的。

    这些事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对身边打了招呼。

    太监徐正出列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不幸,失朕爱子,储位空悬------」

    一听这个起头,无数人都竖起了耳朵。知道这一件事情关系到储位,不由得他们不认真。

    只是接下来,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封皇长孙朱雄英为吴王,镇守北京,督造北京工程。封皇次孙朱允炆为夏王,列为内阁佐证。」

    此言一出,即便朱元璋的威望,也压不住下面的无数嘈杂之声。

    方孝孺也吃惊地看着朱元璋,随即又看向何夕,有些不敢相信。

    方孝孺有些看不懂了。

    吴王这个封号,是有特别的寓意的。因为朱元璋就是先封吴王,然后再晋天子位的。所以大明吴王一般不册封,就好像是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天策上将军,之后唐朝就没有怎么封过。

    而既然封了,那就有特别的寓意。

    封朱雄英为吴王,似乎是一个册封太孙的前奏。但是随即一杆子将朱雄英打到北京,去督造北京城了。这是皇太孙的事情吗?自然不是。

    而封朱允炆为夏王。这倒没有什么。列入内阁之中。这也是培养太孙的手段。这天下之大,难道有两个太孙?

    方孝孺心中一动,暗道:「陛下,是在养蛊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