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笔墨随时代-《收藏纪元》


    第(2/3)页

    常闲有些不解的问道:“师父,这清代的四王临摹宋代的三大家,差别咋这么大呢?”

    范宽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

    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四王”,一统满清画坛。

    按说两者是同一级数的画家,甚至在当时名头和影响上,王翚还要隐隐高出一线。

    这就难怪常闲不解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五个字,“笔墨随时代”罢了。”

    老人淡淡的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气质,藏不住的。宋人那样随性的笔墨怎么可能生活在文字狱的时代?奴才时代的人又怎么可能传承宋人那样奔放恣肆的意境?”

    常闲恍然大悟,一拍脑袋怔怔的道:“难怪满清三百年,没有拿得出手的画家、书法家,也没有上台面的诗人和文学家!”

    老人道:“这下知道什么是时代的气质了?”

    常闲用力的点点头。

    老人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变化气质,我们举个例子,儒家的气质就是一变再变。”

    先秦之时,诸子百家,墨家道家法家为显学,儒学不过小道。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荀子曰礼,重社稷而轻君,此为先秦之儒。

    至汉董仲舒等,儒家为君王所用,从学说到治术,神已死,手足尚存。所以汉唐之儒,尚可出将入相,六艺皆能,此为汉唐之儒。

    五代纷乱,到宋儒六艺“御”、“射”皆弃,此时之儒,是儒教而非儒家,与宗教相类,非学问之流派,为利益之渊薮。

    但宋儒有朱熹二程之“理”,张横渠之“气”,手足虽弃,气脉尚遗。

    自文丞相《正气歌》以降,至黄石斋之扁担军,顾亭林之亡天下,虽气脉已断,然骨血尤残。

    至建州鞑虏入关,窃取神州,儒家传承二千年,至此精神死,手足弃,气脉断,骨血绝,只余一堆腐尸臭肉,瘟疫横生。

    ……

    “气如魂,文如骨,史如皮,物如毛。”

    “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气质出来不同的物件。班定远一定会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韩安阳一定会说“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夏完淳一定慷慨激昂从容赴死,纪晓岚一定奴颜媚骨自我阉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