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称为洛姆瓦的新异教信仰人口渐增,洛姆瓦脱胎自立陶宛神话的多神信仰,遵循波罗的海地区古代的信仰仪式,崇尚自然的神圣,且具有祖先崇拜的元素。2001年人口普查(英语:Lithuanian census of 2001)显示立陶宛有1,270人尊奉波罗的海传统信仰,2011年则增加至5118人。
文学
早期的立陶宛文学(英语:Lithuanian literature)有许多是以拉丁文写成,例如14世纪的格迪米纳斯信件(英语:Letters of Gediminas)与明道加斯法典。16世纪初的诗人尼可劳斯·胡索维阿努斯(英语:Mikołaj Hussowczyk)也是以拉丁文写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于1523年写成的诗作《水牛外观、野性与狩猎之诗》Carmen de statura, feritate ac venatione bisontis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与宗教的议题;同年代有诗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罗”(Michalo Lituanus)的笔名写成专著《鞑靼人、立陶宛人与莫斯科人的风俗(英语:De moribus tartarorum, lituanorum et moscorum)》,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维尔纽斯市长奥古斯提努斯·罗顿都斯(英语:Augustinus Rotundus)以拉丁文写作立陶宛历史,但此书今已佚失;尤纳斯·拉德瓦纳斯(英语:Jonas Radvanas)模仿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艾尼亚斯纪》写作了拉丁文长篇史诗《拉德维利阿斯(英语:Radivilias)》,歌颂立陶宛大公国贵族米科瓦伊·拉齐维乌在乌拉之战(英语:Battle of Ula)(立窝尼亚战争)战胜沙俄。17世纪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写作,如著有许多神学与音乐书籍的日吉曼塔斯·利奥克斯米纳斯(英语:Žygimantas Liaukinas)。
16世纪开始出现了以立陶宛语写作的书籍,以神学书籍为主。1547年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编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书籍《教义问答概要(英语:Catechi of Martynas Mažvydas)》,为基于马丁路德《路德小探题(英语:Luther's Small Catechi)》的波兰语译本而编成,不久后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将耶稣会教士亚科伯·雷德斯马(Jacobo Ledea)所著的教义问答翻译成立陶宛语出版。
18世纪诗人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为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诗作《四季(英语:The Seasons (poem))》以六步格(英语:hexameter)写成,是首个立陶宛语的虚构文学作品。19世纪初立陶宛文学受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等思潮影响,重要作家有麦洛尼斯(英语:Maironis)、安塔纳斯·巴拉纳斯卡斯(英语:Antanas Baranauskas)、西莫纳斯·道坎塔斯、奥斯卡·米洛什(英语:Oscar Milosz)与西蒙纳斯·斯坦内维丘斯(英语:Simonas Stanevičius)等。十九世纪末沙俄颁布立陶宛书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语出版物,有许多书籍走私者(英语:Lithuanian book ugglers)私下传播立陶宛语书刊,使立陶宛语免于消亡。
建筑
立陶宛境内有约20座城堡(英语:List of castles in Lithuania),还有许多古代贵族(英语:Lithuanian nobility)的宫殿与庄园,许多留存至今。泽尔维诺斯(英语:Zervynos)与卡皮尼什基艾(英语:Kapiniškiai)为民族村(英语:Ethnographic village),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屋。
约翰·克里斯托夫·格劳比茨(英语: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马尔钦·克纳夫斯(英语:Marcin Knackfus)、劳里纳斯·古采维丘斯(英语:Laurynas Gucevičius)与Karol Podczaszyński(英语:Karol Podczaszyński)等17至19世纪的立陶宛建筑师(英语:List of Lithuanian architects)将巴洛克与新古典的建筑引入立陶宛,使维尔纽斯成为东欧巴洛克风格的重镇,维尔纽斯旧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筑而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立陶宛主要的戏剧院包括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剧院与维尔纽斯旧剧场、考纳斯的考纳斯国家剧院(英语:Kaunas State Drama Theatre)和克莱佩达的克莱佩达剧院(立陶宛语:Klaipėdos dramos teatras)等;著名剧团包括怪人剧团(英语:Keistuolių Teatras)以及剧作家奥斯卡拉斯·科尔苏诺瓦斯(英语:Oskaras Koršunovas)和吉蒂斯·伊瓦纳斯卡斯(英语:Gytis Ivanauskas)的剧团等;Sirenos(意为警报器)、TheATRIUM与Nerk į teatrą(意为潜入戏院)等为立陶宛重要的戏剧节。
音乐
立陶宛传统音乐(英语:Lithuanian folk music)为波罗的音乐的一支,使用拨弦乐器(康科勒琴(英语:Kanklės))与管乐器,传统音乐多用于风俗仪式,包含一些多神异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区分为单音(英语:monophony)、异音(英语:heterophony)与复音(如苏塔廷内斯 Sutartinės)三种型式。1924年第一届立陶宛音乐节(英语:Lithuanian Song Festival)于考纳斯举办,1990年起音乐节每四年举办一次,每年均吸引约三万名传统歌舞的表演者前来参加,2003年立陶宛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音乐节共同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