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立陶宛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1636年9月4日,数名意大利歌剧家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请下,于立陶宛大公宫演出歌剧,为立陶宛首次的歌剧演出。现时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有歌剧演出,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场地,由独立艺术家组成的维尔纽斯城市歌剧团(英语:Vilnius City Opera)也有歌剧演出。

    19世纪末的艺术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为立陶宛历史上重要的画家与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超过200首歌曲,对立陶宛文化带来重要影响,为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与世纪末艺术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欧洲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布罗纽斯·库塔维丘斯(英语:Bronius Kutavičius)、奥斯瓦尔达斯·巴拉考斯卡斯(英语:Osvaldas Balakauskas)、奥努特·纳布泰特(英语:Onutė Narbutaitė)与维德曼塔斯·巴图利斯(英语:Vidmantas 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渐登上舞台,他们尝试将现代极简主义及新浪漫主义(英语:Neoromantici (music))与立陶宛传统音乐结合,以创造新的曲风 ;同时期维亚切斯拉夫·加内林(英语:Vyacheslav Ganelin)、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 Tarasovas)与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纳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 Čekasinas)三位爵士音乐家的组合(加内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纳斯三人组)奠定了维尔纽斯爵士乐派的基础,立陶宛今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英语:Vilnius Jazz Festival)、考纳斯爵士音乐节(英语:Kaunas Jazz)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立陶宛语:Birštonas Jazz)等艺术活动。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维尔纽斯是迄今唯一出过三个欧洲六大合唱联赛(英语:European Grand Prix for Choral Singing)优胜合唱团的城市。

    立陶宛音乐资讯中心(英语:Music Information Centre Lithuania)(LMIC)为在国内外推广立陶宛音乐的非营利组织。

    摇滚/抗争音乐

    1944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的艺术创作受苏联审查制度(英语:Censorship in the Soviet Union)限制,任何批评政府的艺术均遭查禁 。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摇滚乐团(英语:Rock music in Lithuania)成型,包括考纳斯的Kertukai(立陶宛语:Kertukai)、Aitvarai与Nuogi ant slenksčio,以及维尔纽斯的凯斯图蒂斯·安塔内利斯(英语:Kęstutis Antanėlis)、Vienuoliai与Gėlių Vaikai。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乐家举办了摇滚游行(英语:Roko maršas)(Roko maršas)音乐节,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讽时政的比喻,为促成波罗的三国独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环,阿尔吉尔达斯·考斯佩达斯(英语:Algirdas Kaušpėdas)担任团长的后现代摇滚乐团安蒂斯(英语:Antis)(Antis)为当时最活跃的乐团之一,在其歌曲〈僵尸〉(Zombiai )中即有关于苏联红军占领立陶宛、在乌克梅尔盖驻军的歌词;维陶塔斯·凯尔纳吉斯(英语:Vytautas Kernagis)的歌曲〈科罗拉多金花虫〉(Kolorado vabalai)中,金花虫暗指配戴近卫军丝带的苏联人。

    立陶宛甫独立时,摇滚乐团Foje(英语:Foje)风靡一时,其演唱会吸引上万人进场,1997年乐团解散后,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英语:Andrius Mamontovas)仍是立陶宛乐坛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马里约纳斯·米库塔维丘斯(英语:Marijonas Mikutavičius)创作了立陶宛体坛国歌〈三百万(英语:Trys Milijonai)〉与2011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立陶宛主办)的主题曲Nebetyli sirgaliai。

    饮食

    立陶宛料理与北欧料理相似,但仍颇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麦、土豆、黑麦、甜菜、蔬菜、浆果及蘑菇等本地农产品,沿海地区也常有鱼类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与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饮食元素;传统料理中的肉类主要为腌制,如烟熏香肠、火腿、斯基兰迪斯香肠等;汤品则有牛肝菌汤、白菜汤、甜菜汤、牛奶汤与数种粥品。黑麦面包为立陶宛传统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与晚餐均会食用,并在传统祭仪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国饮食影响,引入了许多猪肉与土豆制品,如东欧黑布丁(英语:Kishka (food))、立陶宛土豆布丁与传统甜点树蛋糕,而传统肉饺基比奈(英语:Kibinai)则源于信奉犹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过去许多立陶宛贵族聘用法国厨师,立陶宛饮食也受法国饮食的影响。

    波罗的人制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历史,啤酒(英语:Beer in Lithuania)为现今立陶宛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早在11世纪即有农家酿造啤酒的纪录,被用于传统祭仪中,近代立陶宛人则以农家酿造为基础,开发了商业酿造啤酒的生产模式。根据2015年统计,立陶宛为欧洲单位人口啤酒饮用量第五高的国家。

    节日

    立陶宛有两个国庆日,一为2月16日,纪念1918年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的日期,另一为7月6日(立陶宛国家日(英语:Statehood Day (Lithuania))),纪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国;6月24日的圣约纳斯节(英语:Saint Jonas's Festival)(仲夏节)是源于多神异教信仰庆祝夏至的节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个国定假日。

    除国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庆典与活动还有维尔纽斯的圣加西弥禄市集、维尔纽斯国际影展(英语:Vilniu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考纳斯城市日(英语:Kauno Miesto Diena)、克莱佩达海洋节(英语:Klaipėda Sea Festival)、时尚感染(英语:Mados infekcija)(立陶宛最大的时装秀)、维尔纽斯书展(英语:Vilnius Book Fair)、维尔纽斯马拉松(英语:Vilnius Marathon)、立陶宛音乐节、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恶魔石露天音乐节(英语:Devilstone Open Air)、大萨莫吉希亚骷髅地节(英语:大薩莫吉希亞骷髏地節)与阿普奥莱节(立陶宛语:Apuolės festivalis)等。

    军事:

    国防

    1992年11月19日,立陶宛组建军队,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立陶宛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国防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处理国防事务的决策机构,由总统、议长、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司令组成。现阶段实行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军政、军令双轨领导体制,即由国防部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由三军司令及其领导的国防参谋部指挥部队执行各种作战训练任务。

    立国家安全政策是公开、透明和非对抗性的,认为国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军事威胁,不视任何国家为敌人。

    军费

    2008年度国防预算支出为3.7亿欧元,同比增长13.5%,占国民生产总值1.16%。

    军力

    2008年,立军队共有16000人,比2007年减少1000人,编为陆军、空军、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和部队等,其中陆军有近6000人,空军1000多人,海军600多人。另有8000多名预备役人员。实行职业军人和义务兵混合制,义务兵服役期12个月。立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黑和格鲁吉亚等地派有220余人参加维和行动和国际军事行动。截止2013年,立陶宛军队共有8000余人。

    交通运输:

    概况

    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连成一体,并拥有发达的公路网,正筹建与欧洲交通网联网的跨波海三国的“环波罗的海”铁路和公路。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克莱佩达港是立最大海港,与世界200多个港口通航。

    2008年,立交通行业从业人口10.4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9%;交通行业产值127.33亿立特,同比增长11.4%,占GDP的12.7%。全年货运总量为1.207亿吨,较上年下降1.4%。客运总量为4.77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1%。

    铁路

    立陶宛铁路作为前苏联运输网络的一部分,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交通十分方便。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铁路铺轨里程2335.7公里,运营里程1911.3公里,其中非电气化路线1789.3公里(包括单轨线1453.6公里和双轨线335.7公里),电气化路线122公里(包括单轨线5公里和双轨线117公里)。纵贯南北的1号铁路干线和横跨东西的9号铁路干线铁路网使立陶宛成为连接东西欧的重要货物运输走廊。

    主要铁路线路包括:(1)I号走廊,连接赫尔辛基、塔林、里加、考纳斯、华沙等城市;(2)IⅠA号走廊,连接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等城市;(3)IXB号走廊,连接基辅、明斯克、维尔纽斯、克莱佩达等城市;(4)IX号走廊,连接凯希亚多里斯、考纳斯、加里宁格勒等城市。

    2019年立陶宛铁路共运输旅客551万人次,完成货运量5521万吨,其中,入境货运量为2294万吨,离境货运量为501万吨,过境货运量为1158万吨,国内货运量为1567万吨。

    公路

    立陶宛拥有发达的公路网,将其同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公路总里程为84317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21241公里,包括干线公路1,751公里,国道4,925公里,县级公路14566公里。公路货运发达,全国有卡车司机10万人。

    共有6条主要欧洲级公路经过立陶宛:(1)跨波罗的海三国的E67公路纵贯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内途经考纳斯、潘涅维日两大城市,向北经里加、塔林,可直达赫尔辛基,向南通往华沙、布达佩斯;(2)E28公路横跨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内经过马里亚姆波列、维尔纽斯等大城市,经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直通柏林,向东通向明斯克、戈梅利等城市;(3)E77号公路连接普斯科夫、里加、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克拉克夫、布达佩斯等城市;(4)E85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考纳斯、维尔纽斯、利达、布加勒斯特等城市;(5)E262号公路连接俄罗斯的奥斯特罗夫、拉脱维亚的陶格夫皮尔斯、直至考纳斯;(6)E272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帕兰加、首莱、潘涅维日直至维尔纽斯。

    水运

    立陶宛具备较好的海运基础,克莱佩达港位于立陶宛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是波罗的海东岸最北的深水不冻港,是白俄罗斯、哈萨克等独联体国家的主要出海口,是东西方海运、公路、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

    克莱佩达港为多用途海港,可运输化肥、石油制品、农产品、矿石、金属和木材等,也可进行滚装船货运和集装箱货运。港口入口处水深15.5米,航道深15米,可停泊10万载重吨以下的干货船,16万载重吨以下的油轮,以及12000标准箱以下的集装箱船。

    克莱佩达港区面积552.5公顷、水面面积884.9公顷,码头总长24.7公里,港区铁路102公里,北防波堤长733米,南防波堤长1374米。港区普货棚库99380平方米,散货库容93.37万吨,冷库库容6.6万吨,露天堆场1045879平方米,液体储罐749000立方米。

    进出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可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目前70%以上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包括石油产品、化肥、金属制品、粮食、原糖等。有两个火车站为港口服务,从港口到白俄边境站433公里、至明斯克595公里、至莫斯科1303公里。目前,从克莱佩达港到乌克兰黑海港口及莫斯科有两趟货运列车:克莱佩达-基辅-奥得萨/伊利契夫斯克港口的VIKING号、克莱佩达/加里宁格勒港口-明斯克-莫斯科的MERKURIJUS号。从克莱佩达港至奥德萨的货运列车使中亚国家与北欧国家之间的货物运输便利化。最近几年,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也在增加,包括集装箱、滚装货物、食品等。通过公路从港口至维尔纽斯315公里,至明斯克482公里,至莫斯科1150公里。

    2007年立陶宛投资修复和重建港口码头561米和港口铁路1241米,港口水深也加深至15米。2008年,新建或重建码头636米和港口铁路4221米。目前,立陶宛计划在现有港口以外新建一个水深17米的深水港。随着立陶宛加入欧元区,克莱佩达港有望在欧亚大陆桥及东西欧的运输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8年,克莱佩达港货物吞吐量为4658万吨,其中液体散货1033万吨,干货1985万吨,普货1640万吨。同期,集装箱吞吐量为75标箱。2017年,克莱佩达港营业收入5980万欧元,其中港口费4232(87%)万欧元,土地租金730(13%)万欧元。

    空运

    立陶宛航空运输便利,主要有四个国有国际机场,分别位于维尔纽斯、考纳斯、首莱、帕兰加。其中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是立陶宛最重要的航空客运枢纽。2019年立陶宛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为650万人次。

    从维尔纽斯到阿姆斯特丹、柏林、布鲁塞尔、哥本哈根、法兰克福、赫尔辛基、基辅、伦敦、莫斯科、布拉格、里加、斯德哥尔摩、巴黎、罗马、米兰、汉堡、慕尼黑、奥斯陆、维也纳、华沙、塔林、伊斯坦布尔等城市有直达航班。

    管线

    立拥有石油运输管线500公里,各类天然气管道总长8300公里。2008年石油管线总运量1842.95万吨,同比增长57.3%。

    社会:

    教育

    立陶宛宪法规定国民6岁至16岁需接受十年的义务教育。2016年政府在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Lithuania)上的花费约合GDP的5.4%(公共支出总和的15.4%)。维尔纽斯大学是立陶宛最大的大学,且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579年;考纳斯理工大学为立陶宛排名第二的大学,为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理工大学。

    世界银行统计立陶宛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100%,入学率高于欧盟平均,失学率也低于欧盟平均,欧洲统计局资料显示立陶宛人受过中等教育者的比例在欧盟国家中位居前列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立陶宛人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五,2016年25至34岁的人口中有54.9%已完成中学后教育,25至64岁人口中完成理工科、商科、行政与法律中学后教育者皆略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值。

    立陶宛的教育系统也面临一些结构性议题,例如资金不足、教学品质不佳与学生数量下降等,立陶宛教师的薪资是欧盟国家中最低的,2014年、2015年与2016年皆导致教师罢工抗议,高等教育教师的薪资也较低落,许多大学教授需兼职以维生。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2010年与2015年的报告中,立陶宛学生的数学、科学与阅读能力皆低于OECD国家平均。从2005年到2015年,少子化造成6至19岁的人口数下降了36%,使得学校的师生比提高,许多乡村学校被迫重组整并,为因应少子化,立陶宛议会决议减少大专院校的数量,例如在2018年将立陶宛教育大学(英语: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与亚历山德拉斯·斯图尔金斯克里斯大学(英语: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cademy)并入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

    立陶宛也与邻国拉脱维亚同样面临受高等教育的双语者人才外流至他国的问题。

    科技

    激光与生物科技是立陶宛的重点科技领域。据中国商务部介绍,立陶宛在1966年就制造出了镭射产品,仅比美国晚6年,2017年,中国从立陶宛进口激光设备和光学仪器约1500万欧元,是中国从立进口的第四大重要商品,zhanzhong国从立进口总额的10%。激光公司来特激光(Šviesos konversija)开发的飞秒激光系统在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80%,被用于分子生物研究、眼科手术与纳米技术等,维尔纽斯大学的激光研究中心也成功开发了用来治疗癌症的强力飞秒激光系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