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黎巴嫩共和国-《史册》


    第(1/3)页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语:Republic of Lebanon),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首都贝鲁特,全国分8个省,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人口约607万(2020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

    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0年6月,法向纳粹德国投降后,黎被德、意轴心国控制。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1975年4月,内战爆发。1990年,黎内战结束。

    黎巴嫩是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成员国,服务业较为发达,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180亿美元(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76美元(2021年),经济增长率-25%(2020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黎巴嫩共和国

    国家领袖:总统:米歇尔·奥恩,总理米卡提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Lebanon

    人口数量:约 607 万(2020年)

    简称:黎巴嫩

    人口密度:667.2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首都:贝鲁特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基督教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巴勒贝克,泰尔,赛达等

    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

    国庆日:1943年11月22日

    水域率:1.6%

    国歌:黎巴嫩共和国国歌

    GDP总计:180 亿美元(2021年)

    国家代码:LBN

    人均GDP:4576 美元(2021年)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国际电话区号:+961

    货币:黎巴嫩镑

    国际域名缩写:.lb

    时区:UTC+2(夏令时:UTC+3)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最大城市:贝鲁特

    最大行政区:贝卡省

    气候:地中海气候

    国树:雪松

    同北京时差:夏令时:-5;冬令时:-6

    主要学府:黎巴嫩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独立建国

    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17世纪初,黎巴嫩埃米尔法赫鲁丁二世势力逐渐壮大,新建了一支军队并实行社会改革,建立起事实上独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军压境,法赫鲁丁二世投降并被处死。

    18世纪末,黎巴嫩埃米尔贝希尔·谢哈布二世继承法赫鲁丁二世的未竟事业,利用农民起义铲除了几个强大的封建家族,将统治权集中到自己手中。1831年,他与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结盟,把土耳其人逐出了黎巴嫩。1840年,埃及军队从黎巴嫩撤退后,英、法两国为争夺黎巴嫩的市场,不断挑起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之间的斗争。土耳其乘机于1842年重占黎巴嫩,并将黎巴嫩分为两个省,北部由亲法的马龙派封建主管辖,南部则归亲英的德鲁兹派封建主统治。

    1860年,黎巴嫩发生基督教马龙派教徒与musilin德鲁兹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出兵干涉。此后黎巴嫩成为得到国际承认和保证的自治区,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经法、英、俄等国同意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长官统治。1920年,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颁布了宪法,但仍保留法国的委任统治权。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因黎巴嫩总统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国军队以维护黎巴嫩独立和保护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在黎巴嫩登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0月26日,美军被迫撤出。

    1969年,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双方就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动范围等作了具体规定。

    内战及内战之后

    1943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后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增多,musilin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了斗争。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全国运动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黎巴嫩阵线的反对。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结束内战,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叙利亚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zhenzhu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开辟了安全区,1985~2000年实行武装占领。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zhenzhu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但边境地区舍巴农场(Shebaa)的所属权仍有争议。zhenzhu党宣称它不会停止军事行动直到这一地区获得解放。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遇刺身亡。

    刺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达100万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媒体称之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刺杀事件。由于叙利亚在黎巴嫩开展广泛的军事和情报行动,而且哈里里与大马士革就叙利亚支持修订宪法以延长埃米尔·拉胡德总统的任期一事颇有嫌隙,亲西方的“3月14日联盟”领导人指控叙利亚是这起刺杀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亲阿拉伯的“3月8日联盟”、zhenzhu党和叙利亚官员)则宣称这起刺杀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所为,意在破坏黎巴嫩的稳定。
    第(1/3)页